文化进万家 群众当主角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温琳

    通讯员/谢昱婷

    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更美好的前景,株洲一直在努力。

    自2018年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株洲始终把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求解城市未来发展之路的“灯塔”,街头艺术站、幸福邻里文体学院、“门前三小”等一系列有温度、有互动、接地气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品牌,出现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和田间地头,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正在逐渐成型。

    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

    在攸县春联街道山背社区沙坪组的小书屋里,村民们正在兴致盎然地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年逾八旬的陈艳南说,2019年村里建了“门前三小”(小书屋、小广场、小讲堂)后,他每天都要来这里坐上一坐。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环境美了,打牌的人少了,看书的人多了,生活也更幸福了。

    在统筹推进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文化设施好比是“骨”。骨骼强健,身体才有牢固的支撑。自2018年以来,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积极在全市推广“门前三小”模式,把服务送到村民“门口”,进一步完善了市、县、乡、村、组五级公共文化网络。

    如今,“门前三小”升级为“门前十小”,增加了小戏台、小体育健身设施、小业余文艺队伍等一系列设施和人员,带热了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攸县案例成功入选中宣部、文旅部、国家发改委51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镜头转到天元区小湖塘社区,在居委会文体培训室内,居民们正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这里是幸福邻里文体学院的教学点之一,舞蹈老师沙正乐正在教居民们跳广场舞《问情》。“每周都有专业老师走进社区,带来各种文艺培训。”帅芳敏就是教学点的第一批学员,如今的她不仅舞跳得好,还在社区组建了舞蹈团队。

    我市在城区推广幸福邻里文体学院教学点,建成超过30个标准教学点,不仅给居民送去各类公益文艺培训,还开发了一系列公益文艺课程;形成了送文艺到基层的常态机制,还为教学点设立了标准。2022年,全市共开展培训817场次,服务群众2.57万人次。

    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和街头巷尾,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

    文艺“港湾”请群众登台

    近年来,在我市越来越多的群众文化活动中,群众从台下走到台上,从观众成为主角,他们渴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期待登上灯光绚丽的舞台。

    唱一段民谣,弹一曲吉他,秀一段街舞……一个个街头艺术站如同文艺“港湾”,成为我市文艺爱好者们自我绽放的舞台。

    “只要有才艺,就能走上街头艺术站的舞台。”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说,作为群众展示才艺的新平台,街头艺术站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由政府部门负责演出场地、表演设备、演出培训和包装推广。

    “楽0733”音乐俱乐部是株洲一群潮流音乐爱好者组成的音乐团队,以前在街道旁、广场上进行表演,街头艺术站的出现让这个团队有了演出的新舞台。“我们每天都会在街头艺术站放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潮流爱好者加入进来。”该俱乐部负责人吴超对记者说。

    而当夜幕降临,神农湖边便会迎风放歌、临水起舞,配上如梦似幻的水秀表演,让现场观众目不暇接。走上舞台的不仅有专业文艺家,也有大家身边的文艺爱好者。这是火爆异常的“幸福株洲·一起来”活动,不仅让水秀表演得到回归,老百姓也能走上大舞台过一把明星瘾。

    市文旅广体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今的株洲,公共文化服务“前店后厂”新模式已现雏形,即把公共文艺资源下沉至基层一线,将更多文艺舞台搭在田间地头和街头巷尾,打造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微场景”,让群众欣赏高水平文艺节目、接受高质量文艺培训的同时,鼓励大家走上舞台,形成“群众文艺回到社区乡间,群众文艺群众做主”的文化闭环。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早在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之前,株洲面对广大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推出了株洲读书月、市民大课堂、周末剧场等知名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之后,街头艺术站、“幸福株洲·一起来”、“门前三小”、幸福邻里文体学院、“我们的节日”等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新品牌更是应运而生。

    “这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构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市文旅广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活动凝聚了众多“铁粉”,积攒了良好口碑,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品牌拓展之路。

    街头艺术站作为我市近年重点打造的文旅融合发展品牌,计划今年在城市五区建设30个街头艺术站点,未来2至3年内将打造更多站点。而涵盖文艺演出和水秀的“幸福株洲·一起来”活动今年计划举办100场,活动一直持续到11月,“要让水秀之于株洲,就像烟花之于长沙”。

    该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公共文化服务新品牌、新举措,有效整合了我市各种公共文化资源,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地域范围和服务对象,丰富公共文化供给链,正逐步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