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栗雨小学孩子们的 健康“密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雨后的大课间,栗雨小学孩子们仍到操场上运动。 记者/张媛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琼

    跑几步路就喊累,站一会儿军姿就晕倒,运动场上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引人关注。

    天元区却有这样一所小学,他们的孩子普遍“黑、瘦、高”,在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学生优良率稳居全市第一,视力异常比例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这所小学就是栗雨小学,它为何能创造如此骄人成绩?

    不会“闲着”的课间

    “走,打球去。”5月17日上午10时,下课铃声刚刚响起,5年级学生何文浩便和同学直奔体育馆。

    作为一名羽毛球校队队员,大课间的30分钟,足以让他和队友切磋两局。网前快速跑位,再吊球、扣球,个头不高的他爆发力十足,各种技术技术动作完成得有模有样。不一会儿,何文浩满脸通红,汗珠直冒。

    不远处的足球场上,四五十个孩子正在踢球。虽然刚下过雨,场地有些湿滑,可这仍挡不住他们想撒欢的热情。

    即使由于天气原因没有外出运动,孩子们也不会“闲着”。此时,在2201班,孩子们伴着音乐《加油Amigo》,欢快地跳着学校体育老师自编的“室内课间操”。他们在课桌前或挥动手臂,或双手击掌,全身舒展且动作规范。

    “天晴一二一(跑跑步),下雨该自习”,曾是不少学校体育课的常态。但在栗雨学校,从不是这样。“不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不会让孩子落下运动。”栗雨小学校长王建军说道,即使在疫情居家隔离期,学生也要完成家庭体育作业,拍视频在班级群内“打卡”。

    “换出去的体育课必须换回来”

    网上曾有一个很火的视频,一名体育老师被文化课老师“强制生病”,半路折返决定硬气一回,用“这一年的奶茶我包了”夺回了这堂体育课。

    不管视频是真是假,体育课被挤占,曾是不少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

    可在栗雨小学,体育不是可有可无的学科,而是成为撬动其他学科发展的杠杆。

    “我们学校不仅有20名体育老师,且‘含金量’都很高,光研究生学历的就有4人。”王建军自豪地说,这些老师也各有绝技,有的擅长打篮球、羽毛球,有的则专攻健美操、跆拳道,还有的甚至会划皮划艇。

    这所学校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非必要不挤占体育课,换出去的体育课必须换回来!”

    这些年,实行“体育兴校”的栗雨小学也将体育玩出了花样。该校将课堂教学、大课间、课外活动、体育比赛深度融合,不仅每年组织两次运动会,将校园足球列为“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教学计划,还自创广播操、绳操、集体操等,告别“一根橡皮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运动,他们还利用星级评价、月度评价表彰、期末达人评比等方式,将体育锻炼从课内引向课外,从校内引向居家。

    体育比赛得荣誉 获奖学生走红毯

    为何如此重视体育?

    “体育是最好的教育,它能塑造孩子的多种品质。”王建军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要想铲除一块地里的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当一个孩子在校园里热衷于一项运动时,就不会有精力和时间打游戏,许多教育问题会迎刃而解。

    在栗雨小学,你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通过每天的晨跑、跳绳,刚入校的孩子很快熟识,交上了新朋友;运动会上,为给班级争光,孩子们浑身透出自信与不服输的劲;当校队拿了荣誉凯旋,全校师生敲锣打鼓迎接,还让获奖的师生走上红地毯,大家眼里写满尊重与信任。

    走在栗雨学校,你还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由于长期阳光下的奔跑,这里的孩子们大多“黑、高、瘦”,“小眼镜”“小胖墩”难觅踪影。

    数据见实效。近两年,在株洲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这所学校孩子的优良率稳居全市第一,视力异常比例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有不少人问王建军:“你们这样抓体育,娃娃身体是好了,但学习怎么办?”

    “体育和学习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一个孩子上完文化课,到操场上出一身汗,再回到教室,他的思维会更活跃、注意力会更集中,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王建军透露,他们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那些体育成绩好的孩子进入初高中阶段,“后劲”更足。

    2023年株洲市青少年田径春季赛丁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天元区中小学生篮球比赛小学篮球组第二名……让王建军最骄傲的一点,除了满墙的荣誉,这些年,教学楼一楼一隅的医务室是孩子们最少去的地方。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