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明和他的“罗霄老窖”。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彭亮霞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刘晓聪 彭亮霞 黄星
暮色四合,山野变得静悄悄,攸县莲塘岰镇山田村,湖南红绸酒业的酿造车间,却是热火朝天。
到了“高温镏酒”的关键工序,工人们挥舞铁锹,将发酵后粮醅铲入蒸炉,再盖上一层丝网,浓浓的酒香弥漫在升腾的热气中。“我们通过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最大限度地挥发掉有害物质,保留有益物质。”对于酿酒的每一道工序,湖南红绸酒业负责人李志明了然于胸。
返乡创业办酒厂,“门外汉”李志明从荒芜走向惊艳。如今,公司年产白酒达600吨,成为攸县第一家现代化标准化白酒生产企业。
转身:回家乡办酒厂,讲好将军故事
关掉3家店面,将手头订单转给同行,回农村老家二次创业,李志明没有过多犹豫。
2017年,在佛山经营瓷砖门店,年销售额上千万元的李志明,决定回老家办酒厂,继承“将军的遗志”。此时,他已在外打拼25年了。
他开过的士。1998年,22岁的李志明坐上绿皮火车前往深圳,在同乡引荐下成为一名出租车晚班司机。用他的话说,“只要勤快点,月收入过万元不在话下,用通宵达旦布满血丝的双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时间就是金钱’。”
他摆过地摊。在小灵通流行的年代,他用开的士赚的钱屯了一大批货,却因为市场行情的变化全砸在手里。他常常自嘲,“在遍地都是梦想的年代,你播下的种子,可能突然被一场暴风雨毁灭,谁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
他带着不舍离开了深圳,那是极不平凡的2003年。也就是在当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18号文”)提出“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的黄金年代拉开大幕。
在佛山的建材市场,李志明应聘门店做销售。“那阵子行情好得很,‘百万大单’到处飞。”能说会道的李志明,很快积累了一批忠实客户,并代理了知名的瓷砖品牌,从打工仔变成了老板。
社交场合多了,李志明酒量也在看长。每次推杯换盏,他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2017年,回老家过年的李志明,喝到了家乡的散装白酒,唇齿留香又不上头。村里的老人讲起一段往事:革命战争年代,出身于山田村的红军将领蔡会文,在一次打打仗胜利后拿出了母亲张氏带来的高粱酒,任弼时、萧克等将领喝后啧啧称赞:“好酒,十里飘香,是湘赣边区独一无二的美酒。”
环顾山林密布、流水潺潺的山田村,李志明似乎找到了答案:回家乡办酒厂,讲好将军故事。
兴业:走向标准生产,开启品牌之路
酿酒,工艺是王道。
在农村地区,传统的酿酒方法一般采用大米、小麦等为原材料,采用地缸发酵,再请酿酒师傅到家里去渣、入釜、加热、蒸馏,这种酒保留了粮食固有的醇香本味,香味纯正、入囗柔和。
李志明寻遍村里的老师傅,按照当地传统方法酿制白酒。产品一出来,李志明信心满满地拿到烟酒行销售,可经销商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所在:“市场上更青睐酱香型白酒。”
于是,李志明决定到酱香型白酒主产地贵州走一趟。“铜仁、遵义等地大大小小的酒厂走了个遍,跟着酿酒师傅学习制作工艺。”李志明看到了白酒工艺的考究,也明白了酿酒师对酒厂的重要性。他开出每月3万元的工资,从遵义请来一位老师傅。
重新添置设备,建设标准厂房,李志明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制定“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生产工艺,终于酿制出第一批酱香型白酒。然而,还未等产品销售出去,市场监管人员就到了。
由于未取得生产许可证,加上散装白酒进入市场门槛高,湖南红绸酒业大批产品不得不堆积在仓库。
一番科普后,李志明着手准备材料,并在攸县市场监管部门的陪同下,带上白酒试剂请省市场监管部门验收。“口感适中、香型浓。”湖南红绸酒业的罗霄老窖酒终于拿到了生产许可证。
在酿酒车间,记者看到工人师傅们将酒曲按照比例拌匀到摊凉的粮醅中,随后将粮醅装入窖池中,并用泥进行封存发酵。而李志明则和技术人员认真地观察粮醅的温度,对酿酒每个技术环节严格把控。
“我们坚守品质,纯粮食酿造,固态发酵,秉承品质第一,没有品质在市场很难生存。”李志明介绍,近两年公司累计投入超过2000万元,不仅建成了标准化酿酒车间,还开辟了高粱种植基地,从种植到加工严格按照标准生产。
尽管产品质量过硬,但打通销路是李志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个白酒品牌的培育,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口碑积累,而“罗霄老窖酒”目前仍养在深闺,尽管有“将军故事”的加持,但从产品到品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这家本土企业,攸县也在全力扶持,前不久举办的攸县豆腐节,“罗霄老窖”积极参展,在攸县迎宾大道等主干道,“罗霄老窖”的户外广告高高矗立,知名度稳步提升。
“我们的目标是年销售额上亿元,做成百年品牌。”尽管任重道远,但李志明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