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垃圾分类小游园锻炼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伍靖雯 通讯员/陈建良
从前“一个筐”,现在“四个桶”;不仅“减源头”,还要“再利用”;曾经“嫌麻烦”,如今“成时尚”……小垃圾,大革命。生活垃圾分类既是关键民生实事,也是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发展大事。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这些年,一场久久为功的“垃圾革命”在株洲蓬勃发展。分类覆盖面持续扩大,居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争创了“株洲样本”,为加快建设“美丽湖南”贡献力量。
1实干为先 做细做优“关键小事”
作为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生活垃圾分类是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亟待破解的发展命题之一。
以株洲为例,城区生活垃圾日产量约1540吨,且以8%的速度逐年攀升,垃圾终端处置压力与日俱增。而长期随意丢放的生活习惯、传统的清运方式,都加大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难度。
另一方面,这些年,从厕所革命到垃圾分类,这些曾经的“小事”都成了全民关心的“大事”,种种都指向治理思路的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事着手,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难。
循着这一思路,株洲发扬城市管理工作“排头兵”精神,攻坚克难,全域掀起“垃圾革命”。
高位发力,统筹推进——
垃圾分类是一场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强有力的制度支撑才能让工作行稳致远。株洲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各部门单位相继推进,构建四级联动的“一把手”抓垃圾分类制度,集全市之力确保“一分到底”。
直击痛点,精准布局——
建筑垃圾违法倾倒、餐厨垃圾违规收运等城市管理痛点,不仅影响环境,更危及居民健康生活。但垃圾分类从投放、收运到处置各个环节都需要大手笔资金投入。
株洲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针对分类设施、终端处理回收等关键环节,全面更新设施设备。同时,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后,出台精细到公共机构、居民小区等各个区域的垃圾分类指导手册、作业规范等文件,结合示范街道、小区创建,推动分类覆盖面不断扩大。
宣传引导,重点发力——
从实践角度看,垃圾分类的过程就是一次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一次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的过程。
创新随之而来。眼下,在城市街头广场、社区学校,一个个具有株洲特色的垃圾分类卡通形象、垃圾分类宣传指引牌随处可见;低碳新时尚文化广场、垃圾分类主题小游园、垃圾分类宣教中心等一个个别出心裁的宣传阵地被充分激活;垃圾分类线上课堂、社会实践等一场场活动此起彼伏……这一过程中,垃圾分类不仅是一次思想更新,也是一次全民合唱。
亮点成绩,欣然显现——
目前,株洲城区1383个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86.1%,公共机构实现垃圾分类100%全覆盖;在全省地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综合评估中,株洲市连续三年蝉联非省会城市第一名。
2 迎难而上 全链提升彰显分类实效
垃圾分类,对城市治理能力不断提出新挑战,如何让居民改变旧习惯,养成新风尚,每一步都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谋略,每一环都需要下足功夫全力破题。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链衔接、社会动员”,这是株洲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的运作机制和力量源泉。具体实践中,株洲坚持前端树风气、养习惯,后端破解“前分后混”等顽疾,实现垃圾分类全方位覆盖、全链条提升。
合力,在引导中凝聚。市城管局牵头成立生活垃圾志愿者协会,发动党员志愿者走进社区小区,做好垃圾分类示范宣讲;由市机关事务局牵头,全面推开党政机关、公共场所的垃圾分类全覆盖和示范创建;由教育部门牵头,垃圾分类知识成为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必修课”,通过孩子带动家庭养成新风尚……
垃圾分类的群众基础逐步夯实,但要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寻常事”,还得让居民方便投、容易记。
如今,株洲各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配有垃圾分类督导员、志愿者,定时定点帮助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
“我分好的垃圾有分类收运吗?有实现再利用吗?”回应居民关切,株洲增购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等分类运输车辆共389台,拒绝垃圾“前分后混”,同步推进终端设施建设完善,让垃圾“各归各处”。
3 同频共振 居民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垃圾分类,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这是幸福株洲全体市民的共识。
这种共识,源于润物细无声的积累。
家门口暂当“垃圾桶”,出门时顺手把垃圾扔下楼。对于住在轴承厂新生活小区的居民来说,这样扔垃圾本是件惯常事。
垃圾分类,意味着扔垃圾要定点、定时,还得分清分细,“尽管扔垃圾变麻烦了,但居住环境更干净。”居民邹先生说。
这种共识,源于“春风化雨”的氛围。江湾壹号等小区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针对小区特点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绿色积分卡”,正确分类并投递垃圾可获得积分,并可兑换生活用品,此后还添加了专门的再生资源回收设备,方便让居民的快递纸箱、金属物品、旧衣物等就近找到回收好去处。
这种共识,源于对居民的贴心与尊重。垃圾分类点多面广,新老小区环境各异,株洲坚持因地制宜,“一点一策”用精细方式收获居民理解支持。这一过程中,株洲还通过开展“美好家园我助力”垃圾分类系列主题宣传、株洲城市管理“金点子”等活动,吸引超过100万人次市民参与,为垃圾分类建言献策,推动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4 旧物新生 全方位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也是放错地方的财富”,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
株洲高标准建设的市级大件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终端设施,全面完善垃圾资源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很多城市面临的问题是,垃圾回收品种少、回收总量低,没有落实应收尽收。
知题,破题。株洲各机关单位、物业公司与大件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签约,由运营企业上门回收,打通大件垃圾从“扔”到“收”的堵点。该项目年处理大件垃圾10800吨,年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2000余吨,可再应用到冶炼铸造、农业等领域。
城区6000多家餐饮店的餐厨垃圾,每天由专人定时定点上门收集、密封运输,餐厨垃圾处理全程产生的生物柴油、废水等都纳入监管,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到达100%。
终端设施分门别类科学布局,从便民角度出发,我市还在各区选址废弃垃圾中转站、老旧仓库等区域,改建为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有害垃圾暂存点、大件垃圾和建筑装修垃圾堆放点,就近服务居民。
尽小者大,积微成著。随着株洲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我市决心在年内实现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为“后半程”深耕精作留足时间。
我们相信,在全民支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下,一个满载绿色发展理念的垃圾分类“株洲样本”,值得瞩目!
本版图片均由株洲市城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