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派驻村工作队助力卧龙村引进茶厂,盘活万亩茶山,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与村民增收。 (卧龙村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通讯员/谭雪平 凌琳
核心 提示
时令入夏,一种接续奋斗的干劲越发火热。
5月10日,全市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总结表彰暨新一轮动员部署会议召开,接力的号角强势吹响。当天,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培训开班,新一轮驻村干部集中“充电”、蓄势待发。
顾来路,硕果压枝。驻村2年,420支驻村工作队为驻点村争资引项5.6亿元;助力我市集体经济“薄弱村”提前一年全部“清零”。
望前途,催人奋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强村富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个个美好愿景,呼唤接棒者倾情奔赴、谱写新篇。
1高位推动 汇聚蓬勃合力
今年2月,一篇刊发在《新湘评论》的署名文章,在株洲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文章题为《绘就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是一份关于醴陵市东富村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作者总结提炼了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比如强化工业思维抓农业、突出农民主体促治理、深化农村改革增动力、坚持党建引领强保障等,深具启发。
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知道,署名文章作者是市委书记曹慧泉,2021年11月1日,曾深入乡村振兴联点村东富村实地调研。署名文章背后,凝聚着曹慧泉对乡村振兴联点村实践探索的持续关注与深入思考。
这是一种鞭策,也是一个缩影。
2020年底,株洲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16.34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按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持续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新发展阶段的新使命。
2021年5月,我市开启第一轮乡村振兴驻村帮扶,不断完善“派训管用”四位一体驻村工作机制。两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为驻村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提供坚强支撑:
——强化部署调度,率先垂范。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开启以来,制定下发《市级领导“五个一”工作方案》,实行市级领导“一对一”联点乡村指导驻村帮扶,39名市级领导到联点村调研指导工作173次,统筹了一大批帮扶资源。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推动,市委书记曹慧泉以上率下,走遍全市105个乡镇街道,与县、乡、村“三级书记”和驻村干部共话乡村振兴。市领导带动下,全市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驻村帮扶的良好局面。
——选优配强队伍,尽锐出战。两年来,我市高标准选派驻村干部,调整补充驻村干部363人。全市共有420支驻村帮扶工作队、驻村干部1082人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平均年龄48.58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 89.74%,副科级以上占比42.7%,具有农村工作经历的占比50.18%,参加过脱贫攻坚驻村帮扶的占比46.58%,队伍结构更趋优化。同时,驻村工作队向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等“四类村”倾斜,全面落实“全覆盖”派驻要求,实现了人数充足、村队匹配、管理规范。
——严格管理考核,强化引导。对广大驻村干部,我市注重“充电赋能”,通过组织集中培训、实地“看学议”、以县为单位推进驻村工作队相互交流等方式提升干部能力,共组织集中培训37次,召开重点工作现场推进会7场次,培训4329人次。同时,建立“月提示、季考核、年总评”常态化督导机制,市驻村办根据驻村工作要求,每月列出重点任务清单,进行工作提示与指导;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督查考核;每年对驻村干部进行总体评价。对驻村帮扶突出正向激励,将表现特别优秀的16名驻村干部纳入“红名单”,组织全市“十佳驻村帮扶工作队”评选表彰,掀起了学先进、当先进的热潮。
2党建引领 筑牢振兴根基
5月10日,茶陵县虎踞镇西屏村。村口,“株洲创建湘赣边乡村振兴党建示范带创建村”的招牌格外醒目。
初夏时节,上午7点多,天已经很亮了。村民李凤吃过早饭,走10分钟左右,就来到村里的“乡村振兴车间”,和车间里的30多名妇女开启一天的忙碌。
两年来,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帮助下,由原小水、西屏、黄泥塘三村合并的西屏村,走出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以党建链促进产业链,村里引进羊肚菌轮作产业;修建“乡村振兴车间”引进西屏玩具服装厂等,不仅为村里打下产业支撑,也为村民创造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党建领航,赋能乡村振兴。两年来,我市广大驻村帮扶工作队携手驻点村强化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根基,各项成绩亮点纷呈。
——夯实基础组织,增强了战斗力。各驻村第一书记深入实施“动力党建·实力乡村”建设,推进“万个支部提质”行动,全力抓好村(社区)换届“回头看”“五个到户”整建提质等党建重点工作,整顿提升58个软弱涣散党组织,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比如,市派驻炎陵县下村乡坳头村工作队到村后,与村干部结对指导,带领村支“两委”赴18个村学习考察,“一盘散沙”变为“一座堡垒”,助推村里各项工作焕发新气象。
——加强队伍建设,充实了人才库。带队伍聚人才,各驻村工作队坚持指导健全完善党务公开、“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一系列相关制度。两年来,全市驻村工作队组织宣讲3000余场次,带头讲党课1700余场次。同时,扎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注重把致富能手吸收进党员队伍,共发展党员921人。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选、育、管、用闭环管理机制,选拔693名青年能手充实后备力量库。
——发挥党员作用,提升了凝聚力。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评选党员示范户、开展党员户挂牌等形式,驻村帮扶工作队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在推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作表率。面对急难险重任务,驻村干部以身作则,发动党员群众全力出击,奋战在疫情防控、森林防火、抗旱保收的最前沿,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构筑起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3聚焦发展,鼓起村民“腰包”
攸县,新市镇丁家垅村。
时值五月,草木茂盛,水塘的水温逐渐适宜加州鲈鱼的生长。正是加州鲈鱼育苗的关键期,村里的养殖基地也加强了管理。
2021年5月驻村以来,市派驻丁家垅村工作队把加州鲈鱼养殖、湘莲、大棚蔬菜种植等特色种养产业作为重点,成功争取60万元专项资金加强稳产保供。去年,我市遭遇极端干旱天气,但丁家垅村加州鲈鱼养殖产业实现总产值200万元,同比增长50万元。村上从业人员人均工资收入达到3万元,同比增长0.6万元,增幅达25%。
还有一项数据是,两年来,市派驻丁家垅村工作队以超常规举措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共为村里争取项目资金1100多万元,以产业切实支撑村民持续增收。2022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45万元,比全市农村2.73万元的年人均纯收入高7000余元。
招引产业项目支撑当地振兴,以“输血”促“造血”,鼓起村民的“钱袋”和“脑袋”。市派驻丁家垅村工作队的故事,凝聚着我市驻村工作队聚焦驻点村发展的诸多经验举措。
制定“一村一策”,探索振兴路径。两年来,我市各级驻村工作队将发展产业作为增收致富根本之策,“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出了资源开发型、产业带动型、股份合作型、资产租赁型、服务创收型等5种发展路径。
比如,在茶陵县卧龙村,市派驻村工作队立足茶叶特色和国家3A景区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和旅游业,协助举办乡村旅游节,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入选“湖南省乡村振兴十大优秀案例”。再看醴陵市隆兴坳村,市派驻村工作队结合红色资源,新建“红色广场”,开发“重走红军长征路”等旅游项目,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万元,以该村为代表的6个村入选《湖南集体经济百村案例》一书。
健全惠农机制,带动村民增收。驻村以来,各级驻村工作队注重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企业、村集体和个人利益共享,实现共赢。醴陵市东富村,市派驻村工作队做大做强“稻田+”综合种养特色产业,引导相关企业优先吸纳当地村民务工,共吸收劳动力就业120余人,其中脱贫户93人。而在渌口区李家村,市派驻村工作队利用村里的竹资源优势,投资250多万元帮助村里创办竹木加工厂,从村民处保底收购竹子,每年为村民增收300万元。
推进“消薄”攻坚,壮大集体经济。各级驻村工作队,同步推进“消薄”集中攻坚和“消薄增强”示范创建,创新实施部门、企业“2+1”联建共建机制,统筹安排一批市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和基础条件较好、社会责任感强的国有企业、两新组织作为后盾单位,与“薄弱村”结成党建联建共同体。
以“消薄”活动为契机,广大驻村干部主动向结对共建单位争取资源,通过资金支持、项目扶持、产业对接、农副产品订购等举措,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驻村工作队助力下,全市25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提前一年全部清零,45个市派驻村帮扶工作队驻点村(社区),村均集体经济收入24万元,同比2021年增幅达到71.8%。
群策群力 推进乡村善治
5月11日,荷塘区仙庾镇樟霞村。
村民们无偿让出土地以及筹工筹劳的付出,让原本狭窄的村道拓宽,水泥路面升级成了沥青路。在“幸福屋场”,小凉亭与绿化带赏心悦目,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成了村民日常休闲“打卡地”。
进村到岗以来,市派驻村工作队指导村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强化乡村治理改革、推动形成文明乡风,助推樟霞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乡村治理效能不断增强。
近两年,樟霞村规民约获评2021年湖南省“十佳”村规民约,该村也被认定为2021年湖南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乡村振兴驻村工作开启以来,工作队犹如桥梁纽带,源源不断地将资金、项目与技术等发展要素引入乡村,同时也丰富了党群联系与乡村治理的方式与载体。两年来,各级驻村工作队联合多方力量,助推我市形成乡村治理新格局。
推进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入脑入心。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大驻村干部运用多个平台,因地制宜出台务实管用的治理办法,推进移风易俗,让好民风、好家风、好乡风蔚然成风。
激发内生动力,增强振兴主体意识。驻村干部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作为入户重点,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清乡村振兴政策,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幸福屋场”建设等工作。比如醴陵市孙家湾村,市派驻村工作队动员群众自发筹资50.2万元、筹工600多个工日等,建成醴陵市首批两个“幸福屋场”示范点,同时开展屋场夜话等活动,推动村民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
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乡村“蝶变”。立足乡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各级驻村工作队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单位安排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思路积极争资引项,全市420支工作队共争取后盾单位的帮扶资金2.12亿元,为驻点村争资引项5.6亿元,极大改善了乡村面貌。在攸县丁家垅村,市派驻村工作队带着村里成功申报全省“水美湘村”示范村,争取582万元资金用于硬化村组道路、建设水渠和文化墙等项目,有效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时序轮转,又是五月。随着新一轮乡村振兴驻村选派开启,我市驻村干部站上乡村振兴的新起点。
“接力棒”已传递,精气神在延续。回望来路,一串串亮眼的成绩,见证实干者的脚印;展望未来,一次次精彩的走笔,期待奋进者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