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醒”了村民富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白马村200余亩抛荒地全部恢复耕种。 记者/俞强年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俞强年

    通讯员/仇昱又 刘岭

    5月10日,雨水滋润,石峰区清水塘街道白马村200余亩的红薯苗和各类蔬菜枝叶鲜艳,茁壮成长。

    眼前的这片土地,几年前还是杂草丛生,如今已成致富田。

    抛荒地整治重获“新生”

    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且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导致白马村有不少土地荒废。

    2019年以来,村党总支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抛荒治理的问题,打算通过“农户+村集体合作社”的模式,把抛荒地集中起来承包给专业合作社,让“沉睡”的耕地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复耕之路并不顺利,不少村民对于要把自己家里的土地租出去表示反对。

    “要搞产业化农业。”“除了土地租金还有丰收分红,做事还有工资。”白马村党总支书记彭伟锋和工作人员敲门入户,与村民拉家常,讲政策,算各家各户收入账,动员党员带头参加土地流转。

    2021年上半年,白马村正式启动抛荒治理工作。除草、平整土地、修整机耕道、新建水渠……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整治,原本杂草丛生的抛荒地,变成了一畦畦待种的“致富田”。

    大学生村民“凤回巢”

    80后村民程巍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务工。几年前,怀着为家乡发展尽力、助力乡亲致富的梦想,他带着打工的积蓄回乡创业,注册成立株洲市石峰区蔚蓝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在村里流转抛荒耕地种植农作物。

    程巍赟通过合作社流转复耕土地面积70亩,主要用于红薯种植,保底产量可达3000斤/亩,年产值30万元以上。

    红薯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剪苗、移栽到田间管护和收获,用工量都非常大。“在这里干活的全都是本村的村民。”程巍赟说。

    吴赛金就是受益村民之一。4年前,其丈夫突发脑出血,丧失了劳动能力,儿子又还在上小学,失去家庭支柱的吴赛金日子过得很困苦。

    “现在好了,在这里做一天事能赚150元,就在家门口,既可以照顾家人也可以赚钱。”吴赛金说,合作社为自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岗位,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

    为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白马村按照时令,接茬种植西红柿、南瓜、豆角等农作物,采取错峰种植、错峰采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让土地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如今,白马村200余亩抛荒地全部恢复耕种,村集体经济收入将比原来增加40%。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