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墙之隔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贺有德

    三面靠着青山,前面紧临绿水,地势步步高升。一位风水先生说,这里是块风水宝地。

    一所上了规模的民办学校就坐落在这块风水宝地,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复读部,一条龙,全覆盖,又环环相扣:小升初,初升高,高考不理想再复读——不能不说,办学者有智慧。

    离校门不远,收发室,医务室,商店,书店,紧挨着一字排开,彼此仅一墙之隔。

    收发室医务室说忙不忙,说闲不闲。商店和书店对比鲜明:商店生意红火,日用品和零食为主打,方便面走俏,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小学、初中、高中三部学生蜂拥而来,店里挤的,店外坐的,热闹得很;老板娘雇了三个人,有时忙不过来,还得自己上。书店生意清淡,偶尔有人来也是走马观花,一晃不见了,很多时候,书店里就老板娘一个人。

    商店只有上课时间才清静。这时候,老板娘满意地四面看看,然后惬意地躺在专用躺椅上,悠闲地玩起了手机。有时也会与书店老板娘扯谈,一个劲地叫苦叫累,羡慕书店老板娘轻松。书店老板娘回应“我做的亏本生意”,然后一声叹息……

    在上了规模的校园里开书店,老板娘有眼光。始料未及的是:现在的学生,学习资料大多老师指定,学生或家长直接去指定书店购买;更直接的,统一订购,然后快递,书店忽略不计……学习资料之外,课外书禁止看(其实学生没时间也没兴趣看),学生几乎不用进书店了,书店能不冷清?

    在这里,物资食品,胜过精神食粮,有点不和谐。

    商店生意红火,书店生意冷清,仅仅一墙之隔,那堵墙很厚,似乎无法打通;如一道分水岭,似乎无法逾越。

    每次从商店书店门前走过,看到那两道极不和谐的“景观”,总会停下脚步。商店,几乎挤不进去;书店,本是极好去处。儿子上小学初中时,我们常去市中心的“诺贝尔书店”看书,我看文学期刊,儿子则顺其自然,感觉挺好的……这家书店,学习资料、文学期刊有、网络小说都不缺。曾经进去过几次,老板娘很热情,我本“书虫”,每次都礼节性地买过几次文学期刊……

    小时候,书店去得多,商店却去得极少。现在想想,挺有意思。

    那时候,生活理想是温饱。商店里,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去得花钱,钱从哪来?都在为温饱奋斗中,最缺的是钱!小孩子买零食?几乎没这个概念。方便面,也还没有面世,城里乡下都见不到。去书店不同了,买不买书悉听尊便;不买书,只看书,也没人责怪你。只可惜乡下没有书店,镇上才有,每次随大人上街,可以过把瘾。父亲是村里唯一上过私塾的,喜欢看书;受父亲影响,或者说遗传,我也喜欢看书,至今如此。我们上街次数明显比村里人多。那时候觉得:书店是个好地方,家里开书店挺好的。

    当时镇上就一家书店,书店隔壁是商店,印象里,来书店的人比去商店的多。相对而言,去商店买货贵,花钱自然多,而书店里卖的书、文具、作业本都很便宜……

    风水轮流转。最近新规出炉——幼儿园、中小学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确有需要设置的,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并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这一次,轮到商店老板娘“一声叹息”了,好几天愁眉苦脸,长吁短叹,结果是——毫无悬念的清货、搬走……几乎与此同时,书店出现转机:全市中小学生读书活动进校园,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全覆盖;形式多样,来势喜人,有星火燎原之势。书店与学校紧密配合,生意红火,几乎之前商店不相上下,老板娘自然忙了,自然笑了……

    上面来人检查,商店撤了,书店火了,来人笑了,禁不住感慨:这里真是宝地,真是宝地啊!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