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青萍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杨塘村劳务公司组织村民在龙灿茶园采茶。 通讯员 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洲平

    通讯员/刘瑶 阳童 罗伶俐

    洣水河畔,古城墙边,一尊铁犀卧于凉亭,七百余载直面风雨,它仍栩栩如生、光亮如新。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牛”一直是茶陵人的精神图腾。

    革命战争年代,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苏维埃工农兵政府诞生于此。星星之火,终成燎原。

    改革年代,农村“三变改革”在这里率先启幕,舲舫乡官溪村“三变”改革,唤醒了沉睡的资源。

    如今,一场新的改革又给“茶陵牛”注入新内涵——从2022年元月开始,严塘镇整合合作社、信用社、供销社三方资源,以“三社合一”改革赋能乡村振兴,农村发展生机勃勃。

    早在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三位一体”设想,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由此开启。

    从“三位一体”到“三社合一”,“闯”出来的农村改革路径,在罗霄山下重燃星星之火。

    风起于青萍之末。在草木萌发、田间地头长出新希望的春夏之交,记者走进严塘镇,触摸基层改革的时代脉搏。

    转观念

    效益驱动,从单打独斗到抱团闯市

    暮春时节,位于罗霄山下的湾里村格外热闹,游客穿梭,蜜蜂纷飞。作为全国第八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要节点,湾里村不缺游客,农副产品也不愁销路。遗憾的是,早些年,规模小、粗包装的蜂蜜,未能富民。

    严塘镇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单位、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核心建设区,“国家级”龙头农业企业(合作社)就有3家,但不少村的农业经营主体存在“小、散、弱”现象。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改革势在必行。

    转机始于2021年12月19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深入严塘镇调研,走访了黄河、长江、湾里等村,在田间地头“问需”“商计”,在几场现场讨论会后,一剂“良方”终于开出:探索推进村级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信用服务社“三社合一”农村综合改革,建立与龙头企业股份合作、相互支持、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自此,“三社合一”农村改革在严塘镇拉开帷幕。

    2022年5月,镇里决定在湾里试点,率先建立“三社合一”服务站和供销超市,发展壮大蜂业,助推红色旅游。

    起初,蜂农入社积极性不高,镇领导多次到湾里村开动员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出钱打造镇、村两级“三社合一”农村综合改革服务平台,还提供技术指导、低息贷款等服务,积极引导散户联合成立养蜂合作社,合作社负责收购、包装、代销,以此吸引蜂农入社。

    今年“五一”期间,湾里村的游客接待量较去年翻了一番,佰伍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晚荣,每天忙着给超市补货,到5月3日,去年产的蜂蜜销售一空。

    “截至5月初,蜂蜜销售额超60万元,入社蜂农户均增收3万元。”湾里村党支部书记张陈生难掩高兴之情,“有这样好的效益,得益于发展观念的变化。”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也是转变农民发展观念的法宝。当然,这种抱团发展的观念变化,还体现在村与村之间。

    严溪与黄河两村都种了脐橙,前者规模大,注册了“茶陵脐橙”商标;后者产量少,但销路广。以往脐橙销售,双方较劲抢订单。如今,借助“三社合一”平台,两村共用品牌,共享渠道,抱团闯市场,销量一路走高,还吸引了“农夫山泉”来洽谈合作。

    “三社合一”改革实施一年多,严塘镇辖区居民本地务工收入超过5000万元,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镇农商银行存款净增1.2亿元,较上年度翻了一番,成为茶陵首家存款过亿的乡镇网点。

    “农村要发展,首先要转变观念,处理好改革和效益的关系。只有让农民看到效益,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改革才不会沦为‘作秀’。”茶陵县委书记邓元连在县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一番话,为严塘镇“三社合一”改革指明了方向。

    改方式

    创新升级,从简单融合到“聚合裂变”

    从“三位一体”到“三社合一”,并非简单地将合作社、信用社、供销社扭在一起。

    早在改革之初,严塘就着眼于“资源”,而不局限于“资金”,激活了“供给侧”。

    以杨塘村为例。龙灿生态茶园面积达4000多亩,除草、施肥、采茶等事务,用工量大,高峰时需400多人。以往,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是老人和小孩,招来的人年龄偏大,工作效率偏低。茶园管理,费时费力又费钱,其负责人蔡锦然很郁闷。

    如今,一种新的用工模式解决了他的烦恼。杨塘村组建了劳务派遣公司,承包了1800亩茶园管理事务。

    “村劳务公司与龙灿生态、万樟园林、龙华农牧等企业,建立了稳定业务往来,村民们不愁没事做,外出务工的很少。”杨塘村劳务公司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

    这样的劳务公司,在沙江、长江等村同样存在,黄河村还成立了建筑公司,承接全镇农业生产相关设施建设。玳溪村海林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海林农机)的农机服务,在镇“三社合一”综合服务中心平台“上架”,在村“供销超市”设立咨询窗口。

    今年谷雨时节,在严塘镇田野中,人们看到无人机、插秧机、抛秧机紧张作业场景。如今,海林农机服务已辐射湘赣边5个县市。

    随着“三社合一”改革纵向发展,严塘镇延伸传统的信用社信贷职能,扩展了劳务、培训、保险、物流等支撑功能,让镇级服务平台统筹、整合、调配资源的能力更强大,加强了服务主体和生产主体的协同共进能力。

    供给侧改革,销售也不能落下。跳出传统模式,严塘镇实行“线下织网,线上触网”的营销服务,让“三社合一”改革生机无限。

    去年10月,严溪村的脐橙成熟,虽然首次上市,但合作社负责人谭运松并不发愁,因为周边村帮忙预定了一半,再加上直播带货,不出半月就卖完了。

    同样淡定的,还有海林农机负责人谭海林。去年11月,该社的水果玉米迎来大丰收,受疫情影响,不少订单“黄”了,但他心里不慌,因为镇政府帮其联系了长沙、浙江等地市场,还帮其直播带货,水果玉米很快销售告罄。

    供给给力,销路通畅,助力产业升级。去年,上合村建设了智能化加工车间,生产的茶油品质更高;海林农机加工厂计划今年建成投产,届时水果玉米能在本地加工。从农产品,到农副产品、农旅产品,严塘镇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从‘三位一体’1.0版到如今‘三社合一’2.0版,通过创新助力全产业链升级,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我们改革的方向。”严塘镇党委书记章啸信心满满地说。

    变角色

    追求共富,从传统农民到“新农人”

    受资源、区位、技术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改革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如何破题,考验着党委政府的智慧。

    以“共享”破局,引导农民转换角色,搭乘“三社合一”农村综合改革这艘“大船”,以图实现共同富裕,是严塘镇的破题之法。

    去年8月,湖南万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樟集团)的黄桃丰收,产量达150万公斤,急于新鲜销售。在镇政府动员下,上合、高径等6村伸出援手,借力“三社合一”平台,协力销售黄桃。不到一周时间,6个村黄桃销售额达2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7万余元。

    其实,像这样转换角色“赚差价”的故事,还有不少。

    “别村有产品,我村有销路,为何不联手做买卖?”黄河村党总支书记刘春平说,去年10月,黄河村将上合的茶油销到株洲,更成为市政府食堂的供货商,截至目前销售额逾10万元。

    区域资源共享,融入产销环节,让资源匮乏地区的百姓也尽快富裕起来,从而实现全面小康,这也是“三社合一”改革的初衷。

    “‘三社合一’改革,改变的不只是村民,干部也要与时俱进,实现身份多变。”严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谭启宏感慨地说。

    当好金融员。去年,经过多方协调,建设银行也来助力。当年6月,严溪村咏兴合作社获得150万元贷款,解了二三期果园建设资金短缺难题。

    当好业务员。去年8月,10余名镇村干部主动出击,联手跑市场,与长沙黄兴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新红星农产品水果批发市场、浙江衢州农贸市场等省内外市场,签订合作协议;今年4月,还与湖南一品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合作,采取企业订单式生产,让农产品跳过中间商,从田间地头直接进入餐桌。

    当起“网红”。镇里年轻干部积极参与直播卖货,去年来,他们在抖音平台中开展3期农特产品和旅游产品销售直播,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购物、游玩。今年“五一”期间,中国花湖谷游客接待量较上一年度翻番,当地农产品销量可观。

    记者手记

    小卒过河能顶车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伟业始于微末。

    当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位农民,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序幕;深圳蛇口创立的我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炸响了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如今,严塘镇试点的“三社合一”农村综合改革的“微光”,正汇聚起照亮乡村振兴前行的“火炬”。

    “茶陵牛”从不缺“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2018年,脱贫摘帽交上了一份精彩答卷;2022年,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吸引农业农村部在此召开现场会……茶陵的探索实践,是中国式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农村仍是重头戏,乡村振兴呼唤人们去建功立业。小卒过河能顶车,乡村振兴任重道远,需要基层大胆实践,勇于探路,“摸着石头过河”。只要我们坚定“积跬步至千里”的决心,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就能以一隅的改革之为全局增光添彩。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