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威
“2022年,株洲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02万亩,处置闲置土地1.98万亩,存量土地处置工作全省排名第一。”
不久前,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来株调研土地工作,一组数据惹人注意。
土地是命脉,是未来。产业扩容,城市提质,能级跃升……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面,都绕不开土地高效利用。
成绩是过去式,数据本身也在警示:高质量发展赶考路,远未交卷时。对制造名城株洲来说,更应如此。
株洲,绝不能让寸土“躺平”。
“对内挖潜”的逻辑
城镇化由高速规模增长时代,走入存量提质时代,与其密切相关的土地工作,当然进入新阶段。
一方面,市场接连波动,企业经营受困,进而土地“躺平”,或闲置,或低效。另一方面,城市“外延式扩张”失去现实基础,土地资源利用亮起“信号灯”。
“对内挖潜”成为标准答案。
先自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与“二调”相比,株洲耕地面积减少,必须要以更严格的举措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
此外,去年国家划定三区三线,株洲同步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在刚性约束下,株洲已经确定了“大小”。
最为关键的是,去年,株洲处置闲置土地达1.98万亩,这是什么概念?
“如果全部利用起来,至少未来两年,株洲城区不需要新增任何用地了。”一位业内人士对知株侠说。
与之相对应的,株洲“3+3+2”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正全面提升,创新力、影响力不断扩大,产业扩容需求日益增高。
在“十四五”发力之年,这样的现实,足够让人清醒。
节约集约用地,株洲等不起、耗不起。
补齐扎牢“政策笼子”
破题,从直面现实的“土政”开始。
去年4月,株洲出台《关于建立全市国有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工作机制的通知(试行)》,明确产业园区在工业用地报批或出让时,应按1∶1的比例处置存量土地;各市县区属国有企业在商住用地报批或出让时,应按增量和存量2∶1的比例处置存量土地。
仅一个月后,《进一步加强株洲市本级国有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制度》出台,将株洲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化。
又两个月后,《关于全面提升产业园区用地效益的实施细则(试行)》出台,明确工业用地单宗出让面积规模,对用地需求较大的大型产业投资项目,进行投产分期供地。
今年1月,《园区道路及绿化集约节约建设专项规划》出台,直面园区资源约束趋紧、土地供需矛盾、要素流通低效等痼疾,开出“药方”。
……
“政策要有现实针对性,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好地要用在好项目上。”市自然资源局和规划局局长徐业伟说,“如此,株洲产业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才有足够现实支撑。”
效果立竿见影。今年1月,株洲重大项目一季度集中开工,高精传动大兆瓦级风电齿轮箱产能提升等103个项目亮相,总投资227.6亿元。项目冲锋号背后,满满都是土地新政身影。
何出此言?
闲置低效地块如果面积大,允许分割转让、分块盘活。渌口区株洲时代华昇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81亩低效地被一分为二,让新入驻企业二次开发。
企业投资强度、建设进度如果达不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土地最严重后果可能面临“收回”。炎陵高新区炎帝酒业有限公司的64亩低效地就被有偿收回。
有约束性政策,能较好落实,用项目说话。
在知株侠看来,株洲盘活闲置用地这上半篇文章,算可圈可点。
持续发力关键在哪?
盘活闲置用地,今年挑战依旧。自然资源部土地市场监测监管系统显示,预计株洲今年将有批而未供的土地近2万亩,存量闲置土地约1.2万亩。“今年的任务就是要以更大的工作力度,坚决‘啃硬骨头’。”徐业伟直言。
过去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项目等地时间长、园区布局欠合理等“常见病”,但面对沉疴痼疾,不可能药到病除。
走得远、走得好,还得靠更大力度解放思想、创新实践。
“地等项目”理念必须入脑入心。项目要落地,规划须靠前,让企业带着方案“入驻”。建立土地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一部手机看尽土地“前世今生”。形成工业用地动态储备机制,让园区滚动开发,适时供应。
更大力度探索成片开发。科学确定空间布局和控制性指标,以规划引领项目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以更少新增用地指标,支撑更大经济总量增长,精明精细精准描绘城市“成长空间”。
园区用地要严格照章办事。比如,各园区要将《工业用地项目供后监管协议》配套纳入出让合同管理,约定项目用地效益要求、用地监管内容、监管工作程序和违约责任等指标,防止新增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
此外,还要进一步扩充“政策工具箱”。据悉,目前株洲正在探索出台《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处置管理办法》,明确在符合规划前提下,对已事实形成空闲和低效使用的工业用地,允许租赁用于商业服务、文化旅游、养老教育等用途,可以申请报建临时建筑,为园区土地退出找到一条新的可行路径。
下好“用地”这盘棋,株洲容不得半点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