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三”战略 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市域精细化治理效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齐卫国 周圆

    写在前面

    锦绣江山美如画,神农福地展新颜。

    党的全面领导是市域社会治理的根本政治保证。

    三年来,株洲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基层治理的关键就是加强党的领导”这一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建立健全党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努力蹚出了一条具有株洲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子。

    2021年8月20日,中央政法委召开第二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经验交流会。株洲作了题为《坚持“三三”战略,强化党的领导,努力推动将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市域治理优势》的经验发言,首次提出了市域社会治理政治保障的“三三”战略。

    那么,什么是“三三”战略?实践中的转化效能如何?现在,株洲日报记者邀您一起亲历实践。

    以“三定”强引领 提升党委领导统率力

    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的核心作用,系统谋划设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愿景与实现路径,有效铸牢市域社会治理“四梁八柱”。“三定”又分为定蓝图、定目标、定责任,具体如下。

    定蓝图。市委常委会确定以成功创建试点合格城市为总目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施意见》《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株洲的实施意见》两大政策文件抓总,“综治中心实体化、市域治理云平台实战化、网格管理融合化”三大攻坚行动强基,“责任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验收清单”四张清单赋能,“央地战略合作、省市综合试点、政企项目联动、立法研究指导、校企智慧支撑”五大创新工程提质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二三四五”战略蓝图,确保全市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落实。

    定目标。印发《三年行动方案》,实施“开局起步、补齐短板、巩固提升”三步走计划。分别确定株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三年创建成功(近景)、“十四五”全面现代化(中期)、2035高度现代化(远景)三个目标路径,编制“十四五”专项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目标不放松。

    定责任。市委牵头,明确了市委书记推动市级资源汇聚等11项具体任务,政法委书记专抓,其他市领导承担分管责任,构建了“党委书记+政法委书记(政法委员)+分管领导”的领导责任框架。召开千人动员大会,细化重点任务、区域特色指引、共性指引全部分解到41个市直部门,打造了全链条责任体系。明确市级抓统筹、区县抓落实、乡街抓基础、村社抓服务的四级工作职责,将市域社会治理列入党委年度重点工作,作为市县乡村各级的“一把手”工程,形成了四级书记带头抓的良好格局。

    以“三建”强统筹 提升党委领导聚合力

    始终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试点创建工作全过程和各领域,发挥党委政法委牵头抓总、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确保创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发展方向前进。

    构建党委政法委牵头抓机制。市委明确由市委政法委牵头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市委政法委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推动建立“一三八”试点创建协调机制,设立实体化的市域办,明确“八个专项组”,健全“八项议事规则”,围绕“八大职责任务”,全力做好统筹推动、组织协调等工作。市委政法委牵头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研究智库、地方立法研究中心,针对市域社会治理普遍性问题和本地治理难题开展前瞻性研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不断推动全市试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

    构建基层党组织主动抓机制。实施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开展党旗“插上”产业链行动,在产业链上建立联合党委,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筑牢了组织根基。推行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将全市3261个网格内所有园区、街区、片区、村企、商圈、楼宇等各类组织纳入网格化管理,成立网格党支部。形成了乡镇街道党(工)委统筹,村社区大党委为枢纽,网格党支部为基础的区域化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格局,有效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区域统筹、条块协同、共建共享的“一核三圈多元”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构建党员干部示范抓机制。建立党群共治工作机制,广泛开展“网格走亲、党群同心”活动,推动500余家市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街道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组织全市5万余名在职机关党员认领社会治理等服务项目近12万个,获评全国建设服务型机关党组织最佳案例奖。建立网上群众路线助推社会治理新模式,组建党员干部牵头的社区网格微信群组2万余个,进群居民达到全市总人口的50%。建立社区党员履行网格员职责工作机制,以全科网格为底座,组织发动网格内在职党员干部和离退休党员,每月自发进网格当好一天“党建员、环保员、卫健员、调解员、应急员”,实现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全市综治民调成绩稳步前进,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以“三抓”强保障 提升党委领导驱动力

    聚焦党委领导政治性、权威性,用好用足考评、督导、示范手段,有效破解市域社会治理内生动力不足、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特色亮点不多等问题。

    抓阶段化考评。聚焦三年创建目标,分阶段、分步骤进行考评,将试点创建工作纳入全市平安建设(综治工作)、绩效考核重要内容,提升项目及分值比重,实行半年一汇总、一年一考核,以考评指挥棒引领创建工作稳步前行。党委组织部门优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单设试点创建工作实绩考核项目,实行负面清单管理,考核结果与业绩评定、提拔任用、奖励惩处等挂钩。两年来运用考核考察结果,市管干部9人被提拔重用、3人被调整岗位。

    抓常态化督导。实行党委“周调度、月会商”制度,常态化督查指导工作。用好政治巡察手段,将市域平安建设、试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和党委政法委政治巡察内容,从政治高度检验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实施联合督察,由市纪委监委、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等5部门组成联合督导组,每半年开展一次专项督导,实时通报情况,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强化综治督导,围绕市委细化的工作指引目标,实行一月一讲评、半年一通报,以常态督导促精细治理。两年来共约谈、通报、挂牌督办、依纪问责27人次。

    抓精品化引领。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出台《社会治理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聚焦“五治”方法手段,各县(市)区选择一到两个乡镇(街道)、社区(村)开展单项和综合项试点创建,培育由市级领导牵头认领的社会治理创新项目40个,着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特色亮点,孵化成熟一个、复制推广一个。两年来,全市先后有醴陵市“网格化+微信群”、天元区“全链路”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等 14个案例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相关工作经验被央视等主流媒体推介,真正变社会治理遍地“盆景”为全域“风景”。

    创新的脚步

    “三剂良方”促厂居型社区更美好

    【案例背景】

    石峰区清水塘街道井墈社区,是依托原株洲化工厂企业职工生活区形成的厂居型社区,面积约0.28平方公里,实有房屋193栋,居民3900多户近1万人。

    近年来,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创新社会治理,强化基层基础,各项工作成效明显,先后获评市平安社区、十大最美社区,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巾帼文明岗等荣誉。

    【具体做法】

    坚持党建引领,夯实网格基座。推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1+6”工作模式,将社区划分为8个网格,建立9个小区党支部,39个党小组;运用综治网格信息平台,对社区“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基础信息全面采集、动态更新、实时管理,实现网格大小事物“一网统管”;建立“网格吹哨、部门报道”、社区治理“三张清单”“警网融合”等工作机制,推行网格员全科网格和AB岗工作制度,按照“1(网格长)+2(网格员和网格民警)+N(社会力量)”模式,统筹社区民警、党员、志愿者、律师、物业管家和楼栋长等各方力量,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共治格局,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平台运行以来,社区办结各类网格事项3092条,解决民生问题495件。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一线处置。聚焦“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治理模式,以“雪亮工程”、综治网格信息平台、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等为抓手,建立完善风险隐患常态排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和网格事件闭环处置等工作机制,及时发现、收集和处理社区居民多元化的诉求和问题,推进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升级提效,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坚持打造亮点,提升自治能力。传承工业文明,打造全省首个社区工业博物馆,通过唤醒居民工业记忆,凝聚社区人心,开展了“愿为星火、聚以燎原”志愿服务行动,组建9个特色志愿服务团,打造“一户一志愿者”的志愿服务队,引领和激发居民群众自治自主性和活跃度;大力推行惠民实事票决制,定期召开四方议事会,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式服务”(即网格式精细服务、协商式精准服务、认领式志愿服务、贴心式温情服务、先锋式领航服务),实现小项目撬动大治理,努力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井墈样本”。

    (记者/齐卫国 整理)

    “家门口的党建”让居民幸福看得见

    【案例背景】

    醴陵市来龙门街道马放塘社区位于城区中心地段,辖区面积1.06平方公里,17个居民小组,103栋居民住宅楼,常住人口5600多户,1.5万余人。在册党员480多人,各类商户1120余户,较大型公共娱乐场所30多家。

    近年来,该社区以党的建设贯穿引领,针对小区治理存在的问题,打造多方共治的小区治理新模式,切实将党建服务站的有形阵地和党建先锋引领服务功能延伸到楼栋。

    【具体做法】

    “引领”为先,功夫下的“专”

    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长—党员四层组织架构。组建小区党支部,落实党员核心户,通过线上线下,开展进小区、进楼栋、进家庭的“三进”活动。设立小区党群服务站,让基层设施更“硬”,让社区服务更“软”,让党建功能更“全”。推行“1+5”模式“1”即小区党支部,“5”分别为一站(小区党群服务站)、一队(以党员为核心的志愿服务队)、一会(四方议事会)、一节(幸福邻里节)、一网(基层治理信息化网),创新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三单”模式,实现工作联抓、组织联建、活动联办。

    “全局”谋事,文章做的“融”

    倡导志愿服务,把小区党员、物业公司、业主中的优秀青年吸纳进来,构建社会力量参与的小区共治圈。摸排清楚小区青年教师、律师、医生、社工、技工等人员情况,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发挥小区党员青年和青年能人作用,建立“青春议事厅”,引导居民参与小区自治。

    “服务”立身,实效见的“深”

    完善小区居民议事会制度,实现小区党支部参与社区重大事项商议、矛盾纠纷调解、社区管理服务,解决了一批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难题。引导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培树一批邻里守望“好楼长”、志愿服务“好义工”、小区治理“好党员”,切实解决居民身边的“关键小事”。

    (记者/周圆 整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