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坪古法造纸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刘湘林

    泉坪,地处太和仙脚下的狭长山谷,是攸县莲塘坳镇幽居村的一个自然村落,过去叫生产队,现在是村民小组。

    这个紧锁于深山之中的小地方,多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渐渐声名鹊起。2020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其“中国传统村落”牌匾,随之,吸引了不少寻访探秘的人士。最近,我也成了探秘者之一。

    泉坪有19户人家,户户造纸。这首先是大山馈赠给人们优质资源。这里的每座山都生长着茂密的楠竹,而楠竹是造纸的最好原料。

    每年的农历五月左右,当地农户就会从竹林中砍来刚散叶的嫩竹,用篾刀剃枝、削皮、划破,断成大约1米5长左右的竹条并扎成捆,按10∶1的比例将竹条和生石灰一起放入水池中沤制。沤制两个月左右,放去石灰水,去渣,加水清洗,用锄头反复搅拌清洗,再用草垫或其他物品盖上进行发酵。两三个月后竹条充分腐烂成棉絮状,待生产备用。

    在舀纸前,将发酵后的竹料倒入舀料池(俗称槽子)中反复搅拌,用竹竿用力打水,将颗粒竹料打烂,捞出粗料,就可进行舀纸了。在舀纸前加入事先准备好的滑水(滑水用香叶子油等进行制作),就可用帘床进行舀制,滑水要边加边舀。帘床由帘子和床架组成,帘子放在床架上在槽子里左右晃动一两次,帘子上就有了纸浆,提出帘床,将帘子翻转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木板上,轻揭帘子,一张舀制的湿草纸就诞生了,其方法称之为“抄纸”。

    一个熟练的师傅一天可“抄纸”700余张。将湿纸一张张叠放起来,累积上万张后,用滚筒加码子进行了榨压,除去水分,然后一层一层分离揭开,通过烘、晒等形式,草纸就形成了。整套操作工艺,从伐竹、提浆到抄纸、烘晒等,足足有72道工序。

    古法造出来的纸,俗称包皮纸,色泽淡黄,透出竹香,古人用来包药材、包食品。随着社会的变迁,现在主要用于民间祭祀和鞭炮生产。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一项目,2018年,“泉坪古法造纸术”被列入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坪古法造纸,传承久远,据村里老人说最初是邵东师傅传来的技术。当年,“一把包袱一把伞,邵东人来了当老板”,而泉坪人一边帮工做事,一边学技术,慢慢掌握了古法造纸全套工艺,并且一代代人传承下来。

    古法造纸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收入并不十分丰厚,一户人家的造纸收入一年只有几万元,但泉坪人还是钟情于这件事。谭肖奇、朱文姑夫妇热情好客,我们有人建议他们,利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搞民宿、搞农家乐,赚钱会更多,但这“妙计”似乎并未激起这对夫妇的兴趣。谭肖奇是古法造纸术的传人,他觉得“抄纸”不仅是生计所需,而且充满了情感,因而不愿轻易去“改行”。

    我想,有这样执着追求的人,古法造纸术一定会在泉坪薪火相传。

    即将离开泉坪,我们留恋不舍。我们与村里人依依话别,挺立于村边的八百岁红豆杉,也似乎像慈祥的岁月老人,目送我们踏上归程。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