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温琳
走进渌江书院,东侧书斋的前坪空地,立有相对而坐的两尊塑像,他们就是南宋著名理学大家朱熹和张栻。两人席地而坐,相对而谈,856年前,两人在醴陵西山开启了中国文化学术史上“朱张会讲”千古佳话的序幕。
南宋初年,出身高贵的张栻,“少年留心经济之学”,虽然同其父张浚一样,不能逆转朝廷偏安的命运,但他将周敦颐至胡宏一脉开启延续的湖湘学派发扬光大,熔铸理学宣扬,并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中强调岳麓书院的办学,旨在“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
远在福建的朱熹,在南岳访学时就得知张栻拜入理学大家胡宏门下,并继承了湖湘学统,在岳麓和城南两座书院讲学,弟子规模达数千人。朱熹和张栻虽然都是“二程”理学的四传弟子,但由于师承不同,因而在不少学术问题上意见不一。于是,他们相约“会讲”。
1167年,朱熹从福建崇安出发,过湘赣古道,前往湖南长沙,与张栻相见,“吴楚咽喉”醴陵是其必经之地。他走了近一个月,行程三千余里,到达醴陵西山学宫,也就是渌江书院前身。时任岳麓书院主教张栻,也从长沙移步醴陵,百里相迎。
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便在醴陵拉开序幕。
这是一次顶级的文化交流,两位文化巨人以辩诘的方式碰撞思想火花。这一年,朱熹38岁,张栻35岁,都是意气风发的年龄,他们各抒己见,时而侃侃而谈,时而互相质疑,场面真诚而严肃,正如朱熹自己的感慨:“悠然一长啸,妙绝两无伦。”
由于朱熹、张栻二人都自认是理学正宗,他们讲辩了三天三夜,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就这样,这次会讲断断续续讲了两个多月,从落叶满庭讲到雨雪霏霏,从西山山脚讲到岳麓山头,从古邑醴陵讲到长沙古城。来听讲的学子络绎不绝,车水马龙,导致书院门前“饮池水立竭”。如此盛况,可谓中外文化史上的奇景大观。
朱熹和张栻的论道没有结果,但不影响两人的友谊。之后,张栻邀朱熹,同游南岳。后返株洲,停留一宿后,两人作别。朱熹取道东归,张栻西还长沙。朱熹返福建的途中,在醴陵停留两日,在县学宫开坛讲学,醴陵士子“肃衣冠而至”,影响颇大。后来,醴陵人在朱熹设坛讲学的地方建起朱子祠并立起朱子石像。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已近古稀晚境的朱熹出任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再一次踏上醴陵的土地,巧合的是陪侍左右的两位学生竟是醴陵人,一个是吴猎,一个是黎贵臣。在两位爱徒的搀扶下,朱熹再一次来到县学宫,在自己的石像前长时间驻足,没有了昔日的激昂慷慨,却平添许多喟叹。距离上一次“朱张会讲”过去了二十七年,老友张栻更是已于14年前去世,自己所创的理学被朝廷视为伪学,进而升格为“逆党”……
于是,他在醴陵留下一首七言绝句,酸楚悲凉溢于笔端:“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临深履薄量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