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构建田园城市新格局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执法队员根据卫星图片核查土地复耕复种情况。受访单位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威 通讯员/龙重耳

    近日,《株洲市耕地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公示版发布,规划范围包括全市行政辖区内全部国土空间。规划近期至2025年,目标年为2035年。

    面对城市发展,我市耕地平衡压力日趋加大,如何守住耕地“红线”,应对粮食安全危机?该《规划》与《株洲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有效衔接,对全市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作出全面部署。

    数量:

    永久基本农田将维持在230万亩以上

    《株洲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到,2025年,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中心城市建成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80万人左右。城乡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形成“一核一圈一廊”的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新格局,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都市圈。

    人口不断增加,城镇用地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株洲的耕地够用吗?

    《规划》提到,到2025年,我市耕地保护目标259.2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31.54万亩,预计恢复耕地17.50万亩;2035年,这一数据分别为256.04万亩、231.05万亩和40.08万亩。

    为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规划》明确了严格耕地保护目标管理、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拓展农产品生产空间、稳妥有序推进耕地恢复、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健全耕地保护政策制度体系等9个方面的举措。

    在当前国家加强土地调控,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背景下,正需要通过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城镇用地需求。

    质量:

    聚焦大食物观,拓展农业生产空间

    聚焦大食物观新理念,把牢多元供给主动权。梳理《规划》可以发现,我市首次把保障和拓展粮食、“菜篮子”及农产品多样化三大生产空间也编入其中。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拓展粮食作物生产空间,丰富农作物种植内容,能够更好地谋求单产提高和产品优质化,促进农作物多元化提供,是有效解决短缺问题的路径之一。”市资规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规划施行期间,我市将保障稳定的水稻生产空间,水稻播种面积将达到31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145万吨以上。同时,以多元发展,突出专用,改善品质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大豆、玉米、红薯、蚕豌豆等作物种植播种面积达到20.95万亩。

    在拓展现代设施农业生产空间方面,全市将推进蔬菜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供给能力和经济效益。保证城区蔬菜常年供应平衡,提高生鲜农产品等就近供给能力。

    “大食物观”为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指明了方向,就是要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农产品,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要求农作物种植要以更开阔的视野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产业,优化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拓展农产品供应链范畴。

    此外,《规划》还提出要加快推进“一县一特”主导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扩大油茶种植面积延长油茶产业链、大力扶持地方特色养殖等。

    生态:

    打造“山水田城”的空间格局

    “六分林、两分耕、一分建设,五厘园地、两厘河湖与三厘村道”,说的就是株洲全市地类主要结构。在此结构之上,我市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5.39平方公里。

    根据保护红线《规划》提出,将构筑全域一体化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新格局。围绕北部城镇生态修复区、攸醴农田生态修复区、中部矿山生态修复区、南部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区四片重点生态修复区,实施21个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按照“山水田城”的空间格局,以我市特有自然条件为基底,打造城市山林公园,形成兼具生态功能和休闲游乐功能的山林节点。延续“多条水系汇入湘江、多湖多塘”格局,建立水系骨架,依托天然湖泊、水库、水塘形成28处滨湖公园,兼具海绵调蓄和景观营造功能。

    此外,还将利用城市周边集中连片的永久基本农田打造都市田园景观,发挥生态景观资源作用,形成“城中有田,田中有城”的田园城市格局。

    根据《规划》,到2025年,我市在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利用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我市耕地保护机制全面构建,现代化、法治化的耕地保护体系基本建成,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确保全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升、布局合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