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依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陈裕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远在香港的萧红对东北家乡遭受日寇的蹂躏深感悲痛,她怀着对故乡和童年深切的情感,以半自传体的形式写下了这部小说《呼兰河传》。在这部小说里,呼兰河畔的风土人情,东北地域的民间风俗在萧红的笔下呈现着生动、抒情的诗意色彩,所以茅盾先生评价萧红的这部小说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小说里用“我”的眼睛描绘出故乡的一切。童年里故乡是如此的美好“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萧红对于故乡的回念是深沉的,那里有她美好的童年,有她和蔼的祖父,还有她善良可亲的邻居。她用自己特有的笔调,触发着内心对故乡一草一木无限的眷恋,让我们在她的文字里感受着故乡带给我们清爽的情感体验。

    当然对于作家来说,文字不仅仅表达人们平凡生活的喜怒哀乐,更有责任通过“我”的述说,揭示着时代的特殊性。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故乡所遭受的是从肉体到精神的双重折磨。麻木、愚昧、无知,种种让人痛恨的精神状态,使小说的氛围营造着灰色的意蕴。比如,在小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更为悲惨的是小团圆媳妇,一个12岁大的女孩,千里迢迢来到小城给人做童养媳。“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最后,小女孩被活活折磨致死。小女孩凄苦的命运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写照,在陈旧思想包裹里的故乡,再善良的人们也脱离不了现实的无奈,萧红用悲悯的文字诉说着故乡的痛,那种痛散发着作家对旧时社会的控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部小说里,萧红以自己家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故乡和童年做一次深情的回眸。小说里人物众多,但没有主角,纷繁的故事一个个娓娓道来,却没有主轴,看似分散独立,却能浑然一体,作家用娴熟的回忆,散文的风格,轻盈的笔法,再现童年的记忆和故乡的景致,她所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执念,对旧事的缅怀,也是乡愁的满怀萦绕。

    看完整部小说,同时也触发我对故乡的怀念。同在东北土地上,萧红的故乡与我的故乡有很多类似的风景,广阔的稻田,冬天的风雪,鸟语花香的环境还有我善良的村庄人。童年里美好的记忆让在岁月深处的我,常常想起故乡的云雨和草木,还有童年的欢乐。故乡的土地上承载着我的少年时光,那时光单纯的可爱,那时光里亲人的笑脸久久不散……离开故乡许久,期间回去只是有限的几次,看着故乡深刻的变化,生活越来越好,我的内心也满是骄傲。萧红的《呼兰河传》让我的乡愁再一次充盈。

    这部《呼兰河传》年代虽已久远,但旧制下的悲怆也掩盖不了萧红对故乡的回首,抛开小说中那些凄苦的人物和故事,萧红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值得我们去感同身受对自己故乡的一世深情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