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甫,歌舞古风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刘艳春

    攸县渌田镇潞甫村偏安于五峰山旁,攸县、茶陵、安仁三县交界于此,这里走出了明代著名廉吏蔡槐庭、现代美学大师蔡仪。这两年这个小村庄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火爆出圈。

    带着这个村庄出圈是村里的张家冲“门前三小”。青青的草地、遍野的黄桃园、碧波荡漾的水库,古朴的乡村舞台,构成村里的一道风景线。然而,在这道风景中以“村歌社舞”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才是流量的密码。当村里的民间艺人以带着乡土气息的歌舞带给人别样的体验时,藏在泥土里的烟火与清欢,不正是现在人们所缺少的真实感受吗?

    千年前,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攸县新市写下千古名篇《宿新市徐公店》。后人更多的是记诵: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或许是这首诗中描绘的乡村田园景色,太过美丽,以至于人们很少提及这首组诗的第二首: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那是一个清明前的寒食节,杨万里客居攸县,早春明媚的田园风光让他感受到离家的伤感。凝聚着春光的柳梢头,被店家折来插到酒楼上,迎风摇曳的柳条给人无限的美好,以致让身处异乡的杨万里无比安心,权当在家过节一般,看村里搭台歌舞也是一种潇洒风流的消遣。

    宋代是一个平民崛起的年代,也就是从那时起平民有了丰富的娱乐生活。宋仁宗时期,音乐舞蹈开始由宫廷大内转向市民阶层,民间各种娱乐场所的建立使得民间艺人表演的艺术形式增多,逐渐形成了带着浓烈生活趣味的“村歌社舞”。音乐舞蹈与生产生活、过节娱乐紧密结合,融入风土人情,在春种耕作、节日祭祀时,铙鼓箫吹,歌舞相随,热闹非凡。

    寒食节的村歌社舞抚平了杨万里客居他乡的忧伤,秋收时的村歌社舞也曾让诗人白玉蟾看到了一派丰收景象:“上田稻似下田青,乳鸭儿鹅阵阵行。稻熟酒新鹅鸭夫,村歌社舞贺秋成。”也曾让诗人郭印在元宵节听到了最动人的祝愿:“绮陌家家不下帘,花光世界总成莲。村歌社舞欢呼处,都道今年胜去年。”还曾让禅宗看“话禅”派创始人释宗杲禅师感触俗世百姓对于佛的虔诚:“说大脱空,荷担佛祖。七八圆全,不成三五。村歌社舞可怜生,引得儿孙弄泥土。”

    钩沉历史,掩卷而思。宋人行经人世阡陌,窈窕千年,依然是百媚嫣然,摇曳生风,道不尽他们的风雅与寻常,千年前已活成我们理想中的模样。洗尽铅华,乐映烟火,余音悠长。追慕千年往事,我们依然需要那样的简单平实的歌舞与快乐来宽慰我们的困顿与紧张。

    潞甫就这样传承着宋韵遗风,重新在泥土里找寻乡村振兴的文化基因,还原乡村最初的模样。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