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龙德云返乡逐梦田野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群丰镇80后种粮大户龙德云和他的旋耕机。 记者/杨如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如

    正值春耕备种忙碌时节。4月6日,天元区群丰镇石塘社区,80后种粮大户龙德云,正驾驶着旋耕机在农田里来回穿梭,为田地“舒筋活络”。今年,他的水稻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将添置100多万元设备,为田间事业插上“科技翅膀”。

    ●经营1000余亩农田,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

    “旋耕机翻耕土地,主要是为了把今年新长的杂草和去年遗留的秸秆进行还田腐烂,这样不仅生态化除草,还能成为土壤的有机质。”皮肤黝黑、略显羞涩的龙德云介绍,忙完这几天,农田基本翻耕完成。

    虽然耕地即将完成,可龙德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有个棘手的事等着他去做——补种秧苗。秧田里的秧苗已郁郁葱葱,在即将插秧时,工作人员看错了肥料袋上的字,施错了肥,导致一部分秧苗坏死。

    “前几天,我紧急采购了2000多公斤稻种,在4月10日前补种,应该还来得及。”对于有着13年种植经验的龙德云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大事。

    相比第一年种植水稻时,过半即将成熟的稻谷,被“稻飞虱”吃得个精光时的焦急、担忧,眼前的龙德云比过去更成熟自信,也更淡然了。

    “搞农业,什么困难没有经历过。”2010年,龙德云小试牛刀,种植了16亩水稻。当稻田里出现“稻飞虱”时,他想着过几天就收割了,应该没多大问题,并没有重视。没想到,不到一周时间,10亩稻田里沉甸甸的稻谷,被“稻飞虱”吃得精光。龙德云懊恼不已。

    “吃一堑,长一智。”从这以后,龙德云明白,种粮食,粗心不得。他深耕水稻种植和农机服务行业,13年时间,已从一名“门外汉”逐渐成长为“行家里手”。

    从16亩田起步,今年龙德云在石塘社区的种植面积达700亩,在湘潭还种植有几百亩,加起来共有1000余亩。他越干越起劲,一边扩大规模,一边添置设备,家里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无人机等,一应俱全。

    ●不舍农田变荒地,80后舍弃灶台投身田间地头

    1984年出生的龙德云,是土生土长的石塘社区人。毕业后,他去了深圳,做了11年厨师。2010年,他回老家结婚,看到家乡的田地荒废了不少。“很可惜!”他决定返乡创业,从灶台转向田间,做起了“新农人”。

    “虽然在大城市工资待遇不错,但我从小就和土地打交道,选择返乡也是为了‘圆梦’,回到了‘梦想’最开始的地方。”龙德云不想走传统种粮的老路,石塘社区地势平坦连片,非常适合机械化种植。

    “通过科学技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是龙德云的理想。2015年,他成立了2家合作社,分别是德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龙记水稻种植合作社。

    过去,附近的种植水稻散户,因为缺乏农机,种植效率很低,不仅很累,还产生不了效益。龙德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年,他为当地农户开展水稻育秧、插秧、播种、收割等机械化作业服务,服务面积超过2000亩,带动了当地近20余名劳动力就业。

    ●发展面临困境,期待多方合力破局

    冬去春来,田野里又是一片生机盎然。历经蜕变的龙德云比以往更为珍惜当下。他一边了解最新农业政策,一边在田间地头钻研琢磨,可有个困扰他的难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龙德云很想建一个稻谷烘干的场地,可石塘社区是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设施用地始终批不下来。群丰镇分管农业农村的副镇长李江和石塘社区党支部书记袁克等人,为此事到处奔走。

    没有稻谷烘干机,龙德云吃尽了苦头。“收割上来的稻谷,只能晒在马路上,损耗很严重。最怕天气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出太阳,稻谷收不赢,没有弄好就发芽了。”最让龙德云难忘的是,“白天忙着收割,晚上收稻谷,用袋子背回家,背一通宵,累得要死。”

    面对当前的困境,该如何破局?

    龙德云期待政府能给出发展对策。他说:“这里的老百姓还是要谋发展,谋出路的。除了能建成烘干场地,还期待这里的道路能更宽敞一些,好让农机都能开进去。”龙德云心怀梦想,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