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寄人篱下到栽“花”满园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陈家创在查看蜂箱。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贺邦成

    初次见面,和陈家创握手的人多半会产生迟疑,中途换成左手。

    60岁的陈家创住在炎陵县沔渡镇上老村,是三级肢体残疾人,年轻时因安全事故被截断了右手掌。忽略这一点,眼前的他穿着迷彩服,身形魁梧,是个挺有劲头的农家汉。

    靠着一只手、一股劲,陈家创打造了现在的“庭院经济”:红砖白墙,旁边搭着彩钢大棚,房前屋后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养蜂基地、猪舍、养鸡场,以及小菜园。

    曾经的他,一家四口寄居在邻居废弃的土坯房里。

    1借住十年,他带着妻儿寄居别人的老土坯房

    “小心被蜇。我是弄惯了的,没事。”

    陈家创一边提醒,一边用左手轻轻地拿开覆布、蜂箱盖,捏住一个巢框,缓缓提起,托在右手腕上细细地查看。

    屋后的养蜂基地,陈家创养了四五十箱蜜蜂。猪舍的水泥墙边,一排排空蜂箱被整齐地码放,快挨到了屋檐。“养殖规模,产蜜多少,自己可以看情况调整,最多产五六千斤蜜也没问题。”

    在陈家创的庭院,养蜂是最大的产业板块,也见证了他苦尽甘来的脱贫致富历程。

    陈家创幼年家贫,没读完初中就辍了学。9岁时,母亲因病去世;18岁时,因为一次安全事故,右手掌被截掉。

    生在农村,读不起书就要“扛锄头”,可刚成年却没了右手,接下来的路怎么走?时隔42年回忆那次事故,陈家创说,看着残存的右手腕血淋淋地杵着,只有一个念头:“这一辈子完了。”

    一年多时间,陈家创没出过家门。

    繁重的农活干不了,那就去学技术。陈家创跑到镇卫生院拜师学医。他住宿舍,自己洗衣做饭,利用空闲时间苦练左手写字、背汤头歌诀。学成后,他在村卫生室当了几年“赤脚医生”。

    1984年,妻子邝兰梅通过媒人认识了他。同年,两人结婚。

    邝兰梅个子不到一米六,相亲时,一眼就认定了陈家创。“他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用现在的话讲,长得也帅。”她说,除了没有右手,再挑不出陈家创其他的短处。

    上世纪80年代,上老村的村民大多住着土坯房,陈家创家也一样。由于住着拥挤,他结婚后,后妈提出“分家”,搬出来的他没钱盖房,只好向邻居借闲置的老土坯房住,帮着做些看护打理。

    婚后十年,陈家创搬“家”三次,先后借住在邻居陈家富、陈梅清废弃的老土坯房里。1985年、1986年,儿子和女儿相继出生,也和他们过了多年寄人篱下的日子。

    60多平方米的老土坯房,第二层破旧到住不得人。有时邻居会在老房子里搞养殖,邝兰梅半开玩笑地说:“一边住着我们,一边住着鸡鸭。”

    陈家创说,当时他脑子里就一个想法:盖一栋自己的房子,给妻子和儿女一个真正的家。

    2自建砖房,他一只手也想拔“穷根”

    “那是我以前的房子,现在是父母住着,早两年装了空调,但他们总舍不得开。”陈家创站在门前的水泥坪,指着远处一栋砖木结构的房子笑着说。

    上世纪90年代,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南下打工。几年间,村里的土坯房逐渐被红砖房取代。

    1995年,攒了十年钱的陈家创,再借来2000多元钱,建起了自己的房子。房子两层,100多个平方米,但依然家徒四壁。令人欣慰的是,孩子终于有了单独的房间。

    房子盖起来后,陈家创单手与贫困“拔河”多年。

    陈家创不缺头脑和干劲。熬樟脑油、熬山苍子油、收杨梅等,他家都是村里最先干起来的几户人家之一。最早尝试养蜂,也在那时候。他请教了不少人,但没人愿意教,对方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他不信邪,跑到县新华书店看书自学。由于不懂季候与温度把控,他养的头一箱蜜蜂飞走了。

    “走了很多弯路,也没搞出什么大名堂。”陈家创说,像养蜂一样,他多次尝试均告失败。

    1995年盖了房子,2008年陈家创才开始装修。2010年,液晶彩电风行,而他添置的最贵重的家电,是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因为儿子那年要结婚,不能太寒酸。”儿女没读完初中就辍学,更成了他“心里最大的遗憾”。

    命运的转机,发生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2014年,陈家创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仅用4年,他便实现了脱贫致富。

    2015年,陈家创决定重新养蜂、并试着养“生态鸡”。

    听了他的想法,帮扶干部和炎陵县残联替他争取产业启动资金、引导他参加技术培训,还针对慢性病缠身的邝兰梅开展“健康帮扶”,为他解除后顾之忧。

    “有了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我发誓要干出个样子来。”陈家创说。那两年,他早起头一件事,就是去基地查看蜂箱,有时睡前不放心,还要去看看。遇到相关问题,他就和同行交流经验,或上网查资料,慢慢地,他也成了“土专家”。

    随着养蜂技术提升,陈家创的“甜蜜事业”逐渐做大。2015年,蜂箱不到10个;2016年,增长到70个;2017年,扩大到150多个。2017年,他家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成功脱贫。

    2018年,炎陵县脱贫“摘帽”。这一年,陈家创也有了新目标。当年7月,他牵头成立家创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带动十里八乡的残疾人通过养蜂脱贫。

    家创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成员王培顺说,“出资成立合作社的10万元钱,都是老陈一个人出的。”

    3易地搬迁,他打造的庭院“花开满园”

    “脱贫之后接着搞乡村振兴,‘庭院经济’这种模式对我们农民挺合适,投入不多,风险小,这块行情不好,另一块能补上,比较稳妥。”陈家创说。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了“庭院经济”。它指农民以自家住宅院落及其周围为基地,以家庭为生产和经营单位,为自己和社会提供农业土特产品和有关服务的经济。

    陈家创如今的房子,是2016年盖的易地扶贫搬迁房,基础面积75平方米。近两年,他盖猪舍、铺水泥坪、搭彩钢大棚等,逐渐将其扩大为120多平方米的庭院。去年,他又拿到营业执照,在家里办起了农家乐。

    从厨房到彩钢大棚下,有土灶大锅,也有冰柜、蒸笼柜等电器。这里是农家乐的操作间,也是陈家创的女儿陈慧华的“加工厂”。

    去年,36岁的陈慧华回家做电商,直播卖腊肉、土鸡、馓子豆饼等土特产。这时节,艾叶米果是她带货的重点。没有顾客来吃饭时,她每天请人蒸制艾叶米果,经真空包装冷藏,再用泡沫箱装好通过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养蜜蜂、“生态鸡”与生猪,是养殖经济;种田种蔬菜,是种植经济;办农家乐,是餐饮经济;女儿直播卖自制的土特产,是加工经济。上老村党总支书记刘道智笑着说:“老陈在自家庭院就打通了一条全产业链。”

    打理庭院,陈家创有自己的“秘诀”。

    彩钢大棚下,有个水泥砌的池子,满装着山泉水,通向猪舍的水管也是从总管道分出去的。对猪舍,陈家创每天至少打扫3遍。他说:“如果你把猪当儿子一样养,没有养不好的。”

    养蜂、养鸡也如此。在陈家创看来,“搞养殖,最要紧是把卫生搞好,牢牢防住病、虫、害,才能保证品质。”

    对近年获得的荣誉,陈家创最看重的是2018年度湖南“最美阳光致富带头人”。他说:“能帮到别人才是真的荣耀,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

    2018年,炎陵县残联开办养蜂培训班,邀请陈家创去做课外指导,他连续去了5年。

    2020年4月,陈家创陪妻子到株洲住院做手术,学员关于养蜂的微信留言越积越多。回到家的第二天,他给妻子做好午饭,骑上摩托奔波190多公里,赶到三个乡镇给四户学员上门指导。

    当时邝兰梅身体虚弱,“电饭煲的盖子都揭不开”。但她理解丈夫:“他以前养蜂吃过苦,不忍心看别人也吃苦头。”

    陈家创曾经吃遍了苦,如今在庭院栽得幸福花开,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甜”。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