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淞区“双轮驱动”助推乡村振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杨凌凌 通讯员/翁杰) 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3月31日,芦淞区召开2023年区委农村工作会议,释放了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擘画了新一年“三农”工作的路线图,也是一份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操作手册”。

    ●依托乡土找准特色

    深挖用活做大一方产业

    三月底,微风不燥,阳光正好。

    “最近流行围炉煮茶,我们也来蹭一下热度。”芦淞区白关镇宋家湾村,一铭家庭农场负责人、白关丝瓜种植大户袁鹏上传一条农人围炉煮茶短视频,推介起自家菜园子里的春菜。

    近年来,白关镇凭借其特殊地理环境,成为株洲市重要的蔬菜供给基地,现有蔬菜专业种植村19个,蔬菜种植专业户137家,蔬菜产业从业人员达12000余人。建有7个大型大棚蔬菜基地和12个常规蔬菜基地,常年蔬菜播种面积4.18万亩,占芦淞区蔬菜播种面积的92%,蔬菜第一产业年产值1.25亿元。

    今年,芦淞区委农村工作会议继续将产业振兴摆在重要位置,提出要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和“六大强农”升级行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不仅如此,该区还将积极引进樟树港辣椒运营团队,做大做响白关丝瓜品牌,确保优势丝瓜特色产业发展项目申报成功。支持博豪农牧全产业链建设,帮扶青玉甜瓜、藏香猪等特色种养殖产业做大做强,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

    袁鹏不知道,他为家乡吆喝的“土特产”将不再是传统初级乡村产品的代名词,如今注入了新内涵——“土”,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产”,是要尊重发展规律来建产业成集群,打通产业链条。

    ●“引育留用”全面发力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农业现代化发展,人才建设是关键,培育更多新农人则为重要抓手。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芦淞区农村创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氛围日益浓厚,越来越多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北漂杭漂等回到农村发展,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袁亚林,株洲天河文化创意传播有限公司的董事长,2020年回老家白关镇玉泉村二次创业。他通过前期考察,成立了株洲映日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把产业思维引入合作社,一鼓作气流转了玉泉村150亩土地,种植绿色蔬果。

    作为一名“新农人”,袁亚林每天格外忙碌。除了在大棚干农活外,他还利用“民宿+”,为乡村振兴带来“流量”,他创办的“南城小院”已成为玉泉村旅游的新亮点,是游客心中一张体验“慢生活”的靓丽名片。

    回望返乡后的种种经历,袁亚林感慨地说,置身互联网时代,乡村振兴给了“新农人”用科技逐梦的机会和广阔舞台。“只要有足够的想法,沉得下心,必能在乡村振兴这个平台上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一条越走越有成就感的道路,我至今都没有后悔。”

    乡村人才的“引育留用”也被纳入芦淞区农村工作年度任务清单。

    今年,该区将积极参与“神农大讲堂”、乡村振兴“带头人”和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活动,支持华亿庄园乡村振兴学院、东方四季丝瓜文化长廊和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建设,加大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支持力度,加强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壮大“土专家”“田秀才”队伍,为全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