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廖喜张
通讯员/刘牡艳
深居内陆,心向大海。
4月17日,湖南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之一的“深远海超大功率直驱永磁海上风电机组关键技术”项目,在株洲启动。
专家们宣布:向深远海进军!
中国向海图强,株洲向海进发。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制造名城与时代同频共振。
迎风:全国最全风电产业
株洲“3+3+2”产业“朋友圈”,除了为人所熟知的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服饰、陶瓷等,一个生力军出现了——风电。
这两个字,既点明了“深远海超大功率直驱永磁海上风电机组关键技术”项目的关键信息,也对应了新能源领域一条热门赛道。
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2022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占比首次反超煤电装机,其中风电占比超过14%,来势喜人。
绕不开株洲——放眼全国,风力发电装备核心产品布局最全的城市,就是株洲。
从轨道交通领域“裂变”,上游的风电叶片、发电机、齿轮箱、变流器、控制系统、塔筒;中游的整机成套装备;下游的风能资源开发、电厂及配套储能基地建设、并网及运维服务等服务示范,株洲应有尽有。
成绩说话:
看市场情况,风电叶片销售国内第二、全球第三,风力发电机销售国内第一,半直驱齿轮箱国内排名第一……
看科研能力,首创国内最大功率的异步风力发电机,自主研发的芳纶绝缘材料、聚酰亚胺薄膜打破国外垄断……
迎“风”起舞,这个新产业正逐渐成为株洲新的增长点。2022年,株洲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总产值达668亿元。目前,链上已汇聚企业51家,其中规上企业占比高得惊人,达42家之多。
17年前,中车株洲所播下了株洲风电的第一颗种子。到2020年,风电已成为中车株洲所继轨道交通、新材料之后第三个百亿产业。在中车株洲所430亿元的总产值中,风电等轨外产业占比高达59%。
“风”有多大,株洲风电的舞台就有多大。
入海: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内陆株洲,海“缘”渊源。
1987年,经中央军委批准,海军845舰命名为“株洲舰”。845舰退役后,海军056型护卫舰594舰接过“株洲”名号,于2014年11月28日入役。
其舰徽下端设计了一个火车头图案,尽显株洲特色。在“株洲舰”船舱门口,还挂有株洲市市情简介,会议室内有株洲市地图,全舰官兵也被授予为株洲市荣誉市民。
以“株洲舰”为牵引,“内陆株洲”向海而强的首选产业就是风电。风电为什么入海?从风电资源看,沿海资源远比内陆丰富;从消纳市场看,沿海地区更靠近市场。
世界各国的实践也充分印证了大海的“魔力”,随着技术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风力发电机组正从高山、大漠、平原向蔚蓝大海延伸,并从潮间带、浅海,逐渐向深远海挺进。
当然,海上风电虽好,但建造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但对于掌握核心技术的株洲企业来说,这恰恰是优势所在。
向海“追风”。今年,我市又启动“深远海超大功率直驱永磁海上风电机组关键技术”项目,围绕15MW以上深远海半直驱风电机组关键技术进行开发研究,抢占未来风电技术前沿。
发出来的电,怎么传输到陆地终端市场?
“走海底,铺电缆”,是唯一办法。
铺设海底“大动脉”,难不倒株洲企业。时代电气旗下的“水龙号”智能水下挖沟铺缆机,具备履带自行走功能,可实现海缆边铺边埋和先铺后埋两种作业方式。
2022年8月,“水龙号”在雷州半岛附近海域某项目作业,成功完成后挖沟铺缆5根。期间,还多次经历台风、季风、大潮、急速洋流等恶劣天气因素考验,完美表现惊艳了业界。
远航:用创新驶向“深蓝”
谁占有了海洋,谁就拥有未来。开发海洋、发展深蓝经济靠什么?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稳定在3%以上,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7.01件,稳居全省第二……
创新,是株洲打造“三个高地”的底气所在,也是株洲发展深蓝经济的依靠所在。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株洲排第28位。之前城市,除去安徽芜湖,剩余不是沿海城市就是省会城市。
就创新能力而论,自轨道交通产业裂变、发轫,株洲的“向海实践”“向海而强”看似意外,实则是必然。
以中车株洲所为代表的一批优势企业,率先启动跨界赋能,进军深海装备,2015年全资收购英国SMD公司,其研发的全球最高性能的电动ROV,可以下到6000米深的海底。
而此前,中车株洲所还成功并购了上海汉格,向海工船舶装备与系统集成扩张。国家海事局中型航标船项目首次运用国产电力推进装备,就由株洲所上海汉格提供。
向深蓝进发,株洲要深、要广,全面发力港口设备和海员培训,就是典型案例。
天桥起重深耕物料搬运装备主业,重点发展港口设备,是港口码头设备的重要提供商,已在海外市场形成一定口碑,为新加坡开发了首台套远程操控+全自动桥式多斗堆取料机。
株洲海事职业学校也在全力“出海”。该学校已输出国际普通海员专业人才上万名,是中国海运集团、上海远洋公司、广州远洋公司指定的国际海员培训基地。
……
航向,深蓝;株洲,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