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意装进“法”里 用立法破解难题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邓伟勇

    通讯员/唐建志

    3月24日,株洲市人大地方立法工作会议召开,这是我市被赋予地方立法权以后第一次召开全市性的地方立法工作会议,会议总结我市立法工作亮点,围绕高质量推进立法工作交流探讨。

    立法规划护航株洲发展

    2022年,全市立法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全年共打包修正地方性法规3部,开展创制性立法1部,开展法规项目立项调研论证28件,审查规范性文件48件。

    作为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开局之年,过去一年全市立法工作更重要的成果是强化规划引领,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

    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制造名城、幸福株洲”奋斗目标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广泛征集立法建议和立法项目,共确定20件法规作为本届人大立法规划项目,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类项目分别为7件、9件、4件。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市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首次编制的五年立法规划,必要性和可行性都经过严格论证。

    其中,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物业管理条例、一件事一次办条例等项目回应群众关切;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大数据管理条例、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项目助力改革发展;渌水保护若干规定、醴陵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条例等项目彰显株洲特色。

    这些项目,充分发挥了立法对株洲发展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确保了立法资源合理配置和法律体系科学统一,受到了市委的充分肯定。

    把更多民意“装”进法里

    坚持“开门立法”,才能形成最大公约数,让出台的法规更加务实、管用。我市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贯穿立法始终,总结了不少好经验。

    在加强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方面,确定了炎陵县司法局、茶陵县腰潞镇、攸县联星街道文化社区等11家单位为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全年召开座谈会76场次,共报送立法意见建议711条,为“三法”修正和视频条例等立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在发挥专家智库作用方面,面向国内法律界权威,选取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和律师事务所的19名专家组成“智囊团”。就“三法”修正、视频条例草案起草重点内容和争议焦点,以及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中有争议的焦点,通过组织召开线上线下专家论证会、上门约见、电子邮件咨询等方式征求专家意见,采纳率60%以上,有效提升了法规草案和备案审查结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在视频条例草案征求意见中,我市还首次专门组织召开立法协商会议,听取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行业协会等方面的意见,取得了较好效果。

    此外,市人大还在专题研究地方立法数字化应用场景项目,在株洲立法的“数字舱”内重点设计“民意直通车、普法播种机、实施检测仪、法规数据库”四个板块,扩大立法参与度和知晓度,努力把更多的民意“装”进株洲的法里。

    小快灵立法开出“问题药方”

    2022年,我市在全省市州层面率先探索了地方立法工作专班及双组长制,进一步完善了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立法法》实施的第一年。如何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市人大常委会明确路径——以小快灵立法开出“问题药方”,推动难题解决。

    鉴于此,各部门在起草法规草案时需要回答两个核心问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采取什么措施解决?”

    比如,今年拟出台的《株洲市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将致力于对现有的和以后有可能出现的摄像头加以管理和规范。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构建公共安全防控技术体系;另一方面防止侵犯个人隐私、泄露个人信息,保护好公民的合法权益。

    今年预备审议的《株洲市电力设施保护若干规定》,从保护对象补充、规划流程完善、部门职责梳理、新型破坏行为规范等方面对上位法进行补充和细化,致力营造良好的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环境,大幅降低电力设施破坏事件。

    紧紧围绕着力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提高立法针对性、及时性、可操作性……会议要求,今年的审议项目、预备审议项目,以及9个调研论证项目,各专门委员会以及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一线,加强调查研究,“解剖麻雀”,确保在立法活动和立法工作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