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丰台感恩农皇歌不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黄春平

    “扶耒耕耘千里绿,登台浏览九州春。”这是前些时候,河北著名诗人孙宗会在炎帝陵咏丰台前的咏叹之作,表达了作者对炎帝神农氏发明耒耜、教人耕作的敬佩敬仰和祈盼中华大地风调雨顺、国泰民丰之情。

    在炎帝之前,先民们不知耕作,只能采摘各种草木果实以果腹。炎帝独具慧眼,首倡种谷,带领先民告别了漫长的蛮荒生活,跨过了通向文明时代的门槛。《管子·轻重戊》曰:“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风俗通义》载:“神农悉地力种谷疏。”同时,炎帝神农氏在教民耕种的过程中发明了耕播工具,耒耜的创造和推广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炎帝是农耕文化之鼻祖,世代敬仰的农神。

    清道光七年(1827),沈道宽已任酃县(今炎陵县)知县五年,“感岁无旱涝,民歌屡丰”,取炎帝神农氏“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之意,遂与邑人谋建咏丰台于炎帝陵庙前东侧山坡上,并手书“咏丰台”三个大字,勒碑台上,感恩炎帝老祖宗的福佑,是炎帝陵以“台”命名且底蕴深厚的文化遗迹。

    沈道宽是外地在酃县做官的文化人,史料对其为政为文记述颇详。清同治版《酃县志》载:沈道宽字栗仲,浙江鄞县人。寄籍顺天大兴成进士。道光四年(1824)补酃县知县(道光八年调茶陵州,道光十一年再任酃县知县)。沈道宽“在任立减粜仓,修陵庙,兴书院,街衢弦诵声相闻。公余,进士子讲论今古诗文,多所折衷。其为学大要,以居敬穷理为先。纂辑甚富,考索经案,核对详明。书法尤名重一时。”

    清道光年间所建咏丰台临河而立,为砖木结构的台式建筑,俯瞰滔滔洣水奔流不息,福佑良田沃土丰年永驻,既是人们庆贺丰收的歌台,也是后人告慰先祖的祭坛。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倒塌。

    1988年修复炎帝陵时,重建咏丰台于炎帝陵殿的左侧山坡上。台上有咏丰亭,八角重檐式,顶高7米,亭额悬“咏丰台”横匾和“台记丰年咏,亭留旧日香”楹联。亭前竖立日本国群马县书道协会名誉会长、群马大学教授米仓大谦题赠“耕不尽”石刻碑。

    2002年修建炎帝陵公祭区时,又将咏丰台移建至龙珠山西面山坡,与圣火台遥相呼应,处祭祀大道中段,洣水河右畔。咏丰台现为花岗岩石块构筑,正方形,四边宽各9米,台高19厘米;台中立有一高2.19米、宽90厘米四方花岗石咏丰柱,立柱东面阴刻镀金“咏丰台”三个隶属大字,顶部雕有四方龙陛,背面镌刻《咏丰台记》。《咏丰台记》曰:“洣水泱泱兮鹿原苍苍,吾祖神农兮点亮洪荒;粒我蒸民兮兴我族邦,始奠乾坤兮万古同仰;绳其祖武兮盛德汤汤,终成大道兮华夏轩昂;天下归心兮帝寝重光,陟台咏丰兮世代荣昌。”

    围绕咏丰台建有小广场,南北西三面立花岗石雕花栏杆围护,护栏板雕有稻、黍、菽、麦、粟等五谷穗丰图案,寓意岁岁咏丰。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咏丰台多有吟咏,留下许多传世之作。如清酃县教谕洪廷揆《登咏丰台》曰:“危台高耸碧云巅,载酒登临缈若仙。春暖有花开药径,日斜飞鸟度杨钱。山排夹石连星寨,水泻云秋合洣泉。此处膏田千万顷,惟期岁岁颂丰年。”洪廷揆春日登台,近观杨钱洲,远眺夹石坳,洣水连云秋,肥田千万顷,惟愿岁岁是丰年。

    “岩际云色古,高台倚岑邃。西山微雨收,残阳傍溪至。隔水傍村落,微风起清吹。竹外田父归,烟火暝林隧。喜看秋未熟,井税输官吏。平畴暮雀飞,凉露委余穟。农家罕所愿,一饱安疏食。媿兹雨露恩,幸有囷廪积。渺然怀太古,动我田园意。行归东皋上,细话桑麻事。”这是清嘉庆庠生毛国翰的诗作《咏丰台远眺》。毛国翰登台远眺,只见村落傍洣水,炊烟绕林间,稻穗垂田埂,不禁自叹“动我田园意”。

    清邑禀生罗鉴章《咏丰台》云:“丰乐谁追六一踪,陵前结构俯千重。地深雨露从新辟,林罥烟云任自封。千亩稻田通洣水,万家醽酒祝神农。秋风一上高台望,野老行歌策短筇。”作者秋日登台远望,但见洣水润稻田,旱涝保收,岁丰民乐,感言万家美酒该当敬祭农皇炎帝神农氏。

    “卷取黄云岁屡丰,登台凭眺亩南东。耕桑有福皇灵在,雨露无私盛世同。龙石树蟠秋径外,鹿陂泉响野烟中。湘醽记向原陵祝,鼓腹纷纷唱晚风。”清山西安邑庠生张念劬登台眺望东南田野,感叹承蒙农皇福佑,稻作收获屡丰,民众丰衣足食。

    现代登台歌咏丰收、感恩炎帝的诗作更是层出不穷:“茹毛饮血倚藤萝,作别仙猿逐大河。火炬初摇惊虎胆,牛犁已动对农歌。恩加海内兴华夏,惠及天涯起浪波。云外好田何处有,太空携手种嘉禾”(湖北松滋罗衷美)。“野花幽草碧云天,悄坐丰台忆旧年。溪水潺潺石上过,依稀先祖弄清弦。”(河南林州路明芹)。

    如今,炎帝陵咏丰台已成为敬仰神农始祖,庆祝农业丰收,祈愿神州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重要场所。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