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能救命地图”背后的数据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时间就是生命。卒中急救,是一家医院急救体系的再造,也是一个区域急救体系的协同发展。图片由市中心医院提供

    朱洁 黄红斌

    核心提示

    这是一张我们身边的、能救命的地图,这也是株洲全体卒中专家、医生以及广大患者盼了又盼的地图。终于,今年的2月24日,株洲市卒急救中地图正式对外发布了。

    众所周知,脑卒中有着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这张地图的发布对株洲市民来说意味着什么?它到底如何实现对卒中患者的急救?当前,株洲卒中急救在那些方面还存在挑战?未来一段时间,株洲卒中急救还需在那些方面发展和优化?3月11日,笔者对话市中心医院卒中专家,请他们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解读这张来之不易、值得每一位株洲人收藏的救命地图。

    对于需要急救的患者,特别是一些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急诊创伤患者,时间就是生命。这便是近年来,我国根据国民健康高频率出现的疾病,要求各级医院建设几大中心的初衷所在。

    理念形成,绿道打通,流程顺畅,让越来越多的株洲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不久前,天元区的罗伯伯因此获救。

    年初的一天,罗伯伯于凌晨2时左右起床上厕所还一切正常,1小时后,他醒来发现自己右侧手脚完全不能活动,且讲话不清。联想到自己的高血压病史,罗伯伯怀疑自己“中风了”。

    他先打电话给她女儿。待20分钟后女儿赶回家,发现父亲的症状仍无改善,便拨打120急救电话。5时14分,易伯伯由救护车送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当时测血压161/81mmHg,医生给他体查时发现: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肌力1级。急诊科立即按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救治流程为患者开具头颅CT、心电图、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及快速血糖检查,并电话通知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医师会诊。

    头颅CT检查后排除脑出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需立即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卒中医师在6分钟内完成与患者家属的高效静脉溶栓沟通谈话,5时36分开始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10分钟后患者右侧肢体逐渐有自主活动,经过1小时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右侧肢体偏瘫完全恢复,活动自如,讲话不清症状完全消失,无头痛、呕吐症状,复查头颅CT未见颅内出血病灶。

    1小时→20分钟

    卒中急救是一个救治体系

    从紧急入院到用上溶栓药物,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罗伯伯快速获救的幸运得益于近年来,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的建设,以及卒中急性救治体系的不断完善。

    卒中中心的建设是新的事物。“根据国家、省、市要求,我院于2014年启动相关建设,不断摸索、学习、改革……”市中心医院副处职级干部、神经内科专家包正军介绍。围绕“时间就是大脑”这一急救理念,在国家、省市有关专家的督导和帮助下,市中心医院建成卒中中心,并于2021年被国家卫健委等认证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

    自此,一名卒中患者从入院到用药的时间,从此前的1小时左右缩短至现在的20分钟左右。急救时间不断缩短的背后,是整个卒中急救体系变革并不断完善的逻辑。

    据悉,为建好卒中中心,市中心医院整合多学科和多个职能部门的资源,集中力量促进卒中中心的建设发展。建立了急性脑卒中患者绿色通道,组建了专业的卒中救治团队,通过院前急救科、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科、放射影像科、检验科等多学科协作的方式,采用区域协同救治机制,统一诊疗规范,优化诊疗流程,以及先诊疗后付费等模式为患者提供最精准、快捷和规范的治疗。

    这意味着,卒中急救不是哪个科室的急救,也不是哪几位人员的急救,而是依托整个医院高效、完善卒中救治体系的急救。“为不断缩短救治时间,医院就要优化各项救治环节和流程,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力争为脑卒中患者在‘4.5小时黄金时间窗’内实施快速、高效、规范的医疗救治服务。一旦疑似脑卒中的患者进入医院,他可立即纳入绿色通道,由多学科专家为患者制定最优方案。”包正军解释。

    1家→16家

    卒中急救是一个区域的协同发展

    脑卒中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一家医院卒中急救的完善与发展,不足以支撑株洲整个区域的卒中急救能力。

    作为全市医疗龙头,以及株洲市脑血管病中心、脑卒中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市中心医院深感责任重大,从2016年开始,在省市卫健委的领导下,牵头建立株洲市卒中联盟,并成为联盟主席单位。利用自身优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带动、帮助本埠其他医院建设卒中中心。

    据悉,株洲市卒中联盟成立后,各联盟单位定期开展病例分析、学术交流、技能分享等,相关医疗机构卒中急救理念更新,流程再造,设备升级、能力提升。

    卒中急救的成功,不仅依托卒中急救的高效,还要依靠市民防治意识和接诊医生的快速识别。“这就需要我们‘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宣教先行’。”包正军介绍,近年,该院神经内科主任、卒中专家罗霄鹏带领相关人员,在院内院外开展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健康讲座和健康大课堂,扎实开展脑卒中知识健康宣教,提高周边区域群众的健康意识,加强脑卒中绿色通道健康急救知识宣传。此外,联合相关媒体、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形式进行了有效传播,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一手抓卒中急救建设,一手抓宣传科普教育,株洲地区的卒中急救成功率不断提高,但卒中专家们依然发现了一个急需破解的问题。

    为确保时效,传统脑卒中急救方式遵照“就近原则”,患者发病,离哪家医院最近,就会被送到哪家医院治疗。但专家们发现,有些距患者较近的医院,尚未有脑卒中救治的关键技术,患者到了就近医院评估之后,才发现该医院并不具备相应的救治条件,此时再向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转诊,就会浪费宝贵的时间,耽误救治。

    “这便是我们推出株洲市卒中急救地图的意义。”包正军介绍,目前,全市有16家医院入住地图。地图,主要为病人“院前急救择院”提供精准导航,将患者、120急救系统、卒中中心医院三方紧密有效衔接。

    16家→更多家

    株洲全域完善卒中急救任重道远

    笔者打开株洲市卒中急救地图App了解到,市中心医院、省直中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三三一医院、市第二医院、株洲恺德心血管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株洲田心医院、株洲县第一人民医院、醴陵市中医院、攸县中医院、攸县人民医院、茶陵县中医院、茶陵县人民医院、炎陵县人民医院、炎陵县中医院16家医疗机构已纳入卒中地图。

    作为“将危急中的卒中患者精准导向有救治能力之地”的救命地图,我市对纳入医院进行了细致、严格的考核和筛选。“现场考核相关救治设备、能力、经验后,方可纳入。”市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虽然城区有多家医院入住,但我们需要看到,目前而言,县域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依然偏少。”包正军表示,这是当前以及下一个阶段,我是卒中急救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介绍,目前,炎陵、茶陵等偏远地区的县域医院,卒中救治能力还是相对落后。

    笔者了解到,到2020年,某些县区还不能实现静脉溶栓,也没有CT、核磁共振等相关设备,几乎没有专业的卒中医生。“事实上,卒中急救的情况很多,不仅涉及神经内科的溶栓、取栓,遇到脑出血到一定的量,或者大面积脑梗死等情况,还需要接受开颅手术。”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专家黄永凯介绍。而这些,都是目前我市大部分县域医院无法完成的救治。

    株洲卒中救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包正军表示,本次发布的卒中急救地图把医院、患者和120急救网络串联成网,形成覆盖全市390多万人口的脑卒中“黄金一小时”快速救治网络,为株洲地区卒中救治提供便捷平台,是我市脑卒中工作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区域卒中救治网络初步形成。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将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动态调整地图,加强信息化,将株洲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纳入急救地图中。同时,我们将继续利用我院的优质资源,辐射周边,下沉基层,促使全市脑卒中诊治水平实现规范化、同质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全市脑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促进脑卒中精准高效救治,用实际行动为建设健康株洲提供坚实保障。”包正军表示。

    相关科普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是我国居民第一死亡原因。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在黄金时间窗内及时有效治疗可大大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卒中救治是一场“生死时速”,每提前一分钟,就能挽救190万个脑细胞。快速选择最近的具备救治能力的医院对脑卒中患者至关重要。为改变我国部分区域急性卒中救治低覆盖、低救治的现状,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研究后,决定启动“中国卒中急救地图”“百城百图建设行动”,主要目的在于:一是实现对区域内居民卒中防治宣教全覆盖,提高健康素养和卒中防治知识知晓率;二是各级卒中中心间建立卒中分级诊疗模式和顺畅的转诊转院流程;三是建立顺畅、高效的急救体系,院前、院中联合开展卒中急性期救治工作,提高区域内急性期卒中救治水平和效率。专家鼓励大家为自己,为家人,下载这一能救命的App。平常用它了解卒中防治科普知识,需要它的时候通过地图清晰明了地找到身边的卒中救治医院,得到及时高效救治。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