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竹子”焕发“新活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孙晓静) 一根竹子可以变成什么?有人下意识地想到扁担、竹筐等生活用品。但在湖南工业大学的一批大一学生手中,它是精美的灯座,也是日常的餐桌用品,甚至还摇身一变成为美丽头饰。原来,这是湖南工业大学几位教师创新思政课堂,将传统材料竹子引进教室,让学生传承非遗文化之美。昨日,记者来到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体验一把他们的特色课堂。

    竹编进课堂,体会非遗手工之美

    走进工作室,一大波竹编制品映入眼帘,空气中传来阵阵竹香。讲台上,两个高矮不一的锥形镂空竹制灯座令人眼前一亮。竹制挂件、竹编匾画、水果篮、茶点盘……414环境设计工作室的长桌上摆满了竹子编成的工艺品,透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指导老师刘益明则拿了10余根宽0.5厘米的竹篾按等距排好,双手一穿一拉,一条条分散的竹丝在他的指尖轻松“玩转”,不一会儿一个竹筐的底部就初现雏形。

    另一边,课程团队里的助教孙志成,正手把手地传授竹编工艺理论、技术要领和操作技巧。孙志成是该学院研二学生,也是该院《设计文化与地区振兴研究室》的成员,曾两次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竹编。

    讲台上,指导老师彭玥对学生进行空间形态思维训练,作为大一基础课,她此次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跳脱出数学维度的点、线、面、体,在空间形态中得到新的认知。

    环境设计2203班的学生李湘钰学得格外认真。她告诉记者,空间形态思维训练课程不仅让自己的思维跳出固有形象看世界,也让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和同学制作出了一个装饰用的竹编盘发簪。虽然未经后期打磨的竹发簪略显粗糙,但她仍体会到了竹编这项非遗项目的传统手工艺之美。

    未来尝试产品创新,希望赋能乡村振兴

    “竹子是湖南地区比较常见的一种材料。它有很好的塑形能力,既能以线的形式呈现,也可以编织成面,还能通过编织塑造出空间。”为何选择传统材料竹子?刘益明这样解释。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对竹编艺术的兴趣和艺术修养,传承非遗文化。”谈及此次创新思政课程的初衷,彭玥表示不只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她看来,课程从思维到实践再到全程指导,既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是新思想与旧工艺的结合。

    “慢工才能出细活,一经一纬都蕴含着劳动人民几千年的智慧和经验。”学生杨青萍说,自己最近对竹编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时间就到工作室设计制作竹编,有时都忘记了时间。

    “现在国潮兴起,竹编不仅是工艺品,而且竹子本身也蕴含着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彭玥等教师发现传统文化对学生非常有吸引力。未来,他们打算继续创新课程,进行更多竹编文创产品研发,同时对接本地企业,尝试让充满设计感的原生态材料包装与本地农产品进行搭配,希望让农产品更具地方特色,最终赋能乡村振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