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莱书院遗址探醴陵文脉芳华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文物名:元代铜权年代:元材质:铜发现地点:醴陵发现时间:1986年规制:通高9.5厘米、最大直径4.6厘米、束腰直径2.5厘米、座径4.3厘米馆藏地:醴陵市博物馆

    曾记得醴陵渌江书院山门楹联“恩承北阙,道接东莱”(现楹联为“道崇东鲁,秀毓西山”),一直不解其意。近日来到板杉镇东冲铺村,探访东莱书院遗址,与当地乡贤晤谈,才知道前一句“恩承北阙”源自明代高启《送秦主客迁侍仪使》一诗中的“承恩趋北阙”,意为蒙受朝廷恩惠;后一句“道接东莱”,却记录着800多年前醴陵第一座书院创建的历史,绽放着醴陵深厚文脉传承中的一缕芳华。

    1167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朱(熹)张(栻)会讲”,第一站其实是在青云山下的醴陵县学宫(渌江书院前身)。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的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闻听两位大儒在湘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因此也赶来会面。但由于当时信息传递很慢,一路旅途羁绊,等到1175年吕祖谦抵达醴陵,朱熹早已取道东归。

    吕祖谦是浙江婺州(金华)人,他开“浙东学派”之先声,创立以讲究存心养性,追求文道合一、经史并重,提倡笃学致用的婺学。看到朱熹已在醴陵掀起一片理学热潮,年仅30岁的吕祖谦没有气馁,而是选择离县学宫不远、地处官道边的简家冲(现板杉镇东冲铺村),创办了醴陵第一座书院——莱山书院(后改名东莱书院),开坛宣讲他的浙东学说,让醴陵成为代表当时中国最高学术思想的理学与婺学交锋的主战场。

    胸襟豁达的醴陵人没有门户之见,只要是真正的学问,都乐于接受。无论是县学宫,还是莱山书院,醴陵人都“望风景从,争相亲炙”。后来县学宫向吕祖谦发出延席邀请,他也欣然应邀,在两方讲台传经布道,醴陵文化“兼容并蓄”的风范自此形成。吕祖谦主张“博取众长”“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注重融合和推崇实效,也对醴陵人一直钟情于“实业兴国,实干兴邦”的经世致用发展理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吕祖谦驻足醴陵3年之久,与当时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栻时相往来。两人在醴陵讲学论道之余,常在渌江河畔信步而行,留下了夫子坡、东莱桥、二圣庙、二圣河、二圣桥等人文景观。“二圣”的足迹,也成为传承醴陵文脉的一道亮丽风景。而渌江书院山门对联中的“道接东莱”,意为秉承了东莱书院流传的学术理论,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吕祖谦。

    2012年1月,醴陵市政府将东莱书院遗址列为醴陵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遗址被植被覆盖,早已难觅当年士子云集的盛景。但是,传承了“讲实理而求实用”的醴陵人,却始终铭记着这位文坛巨擘。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