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考驾照”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在西周时期,“御”作为士大夫必备技能,大多在他们束发之年就开始被学习,士大夫驾驶的车辆类型大多是战车,春秋战国时,战车是重要的作战工具,所谓的“战车”,本质上也是马车的一种,战车一般由四匹马拉动,中间两匹为“服马”,外侧两匹为“骖马”,车辆上一般有三个人,左边为射,中为御,右边为卫,马身上套有皮甲,车身有青铜护片。

    战争之中,战车的地位十分重要,因而御人的地位也非常高,大教育家孔子,曾经也是一名御人,他曾谦虚地说道:“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在当时,私学并未兴起,所以士大夫们会进入官办大学中学习相关技能,《周礼》为他们制定了五条,专门用于考核的驾驶技术标准,也被称为“五御”,有点类似于今天驾校的科目。

    科目一:“鸣和鸾”

    鸣和鸾是车的铃铛,“鸣”在轼上,“鸾”在衡上,“鸣和鸾”的字面意思是指驾车时注意铃铛响声有规律,实际是重视控制速度就好像我们今天的百米加减档。

    科目二:“逐水曲”

    是指沿着河边开车,即便道路逶迤也不能坠入河水中,这一标准注重车辆控制能力类似于现在的单边桥与S弯。

    科目三:“过君表”

    是指驾车向辕门直入时需要做到中而不偏,表示礼仪,还有一种解释认为这是避障的意思。因为平时训练中,教练会在辕门处放置障碍,这有点类似于已经取消的“压饼子”。

    科目四:“舞交衡”

    是指车辆在十字路口,车辆左旋右转与马的步伐需要互相配合注重四马协调能力。

    科目五:“逐禽左”

    是指在开车时要把车辆驾驶到禽兽的左侧方便射杀,这样可以在战场上更好发挥弓箭的威力。

    汉代以后,由于步兵与骑兵成为军队主力,战车逐渐衰落,六艺之一的“御”也渐渐失传,但是车仍然存在,更多更丰富的样式流进民间,成为古代人们生活出行的必备品。

    来源:齐文化博物院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