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鸡精和味精靠什么烹制出可口的食物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味道是食物的灵魂,而好的调味品则是烹饪出美味佳肴的关键。

    从厨师鼻祖伊尹聊天记录中得出3点结论

    厨师鼻祖伊尹在和商汤聊天时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治理国家就如同烹调食物,做天子的人要学会把各种不好的味道调和起来。而调和味道的根本,在于水。烹饪有异味的食材时,将有腥味的食材放入水中烹煮,经过火的洗礼后,可以达到去腥、臊、膻味的目的。去除异味后,下一步便是给食物调和味道,到时候需要用到甜酸苦辣咸五味,先放什么,后放什么,放多放少,这些都是很有讲究的。”(出自《吕氏春秋·览·孝行览·本味》)

    从伊尹的这番话里,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先秦时期的古人,在烹调食物的时候,已经开始注重追求食物的口感了;商朝时期的伊尹,强调在烹饪时,用甜酸苦辣咸五味给食物调味,这表明至少从商周时期开始,古人便已经找到了能调制出甜酸苦辣咸五种口味的调味品;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在做菜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成熟的烹饪配方了,包括调味品的撒放顺序、放的比例都有了固定的值,这说明在那个时代烹饪已经逐渐走向系统、专业化了。

    民以食为天,在吃饱的基础上,掌握烹饪的技巧便可以将单调的食材创作出多种多样的美味,这无疑可以给生活增加许多乐趣。

    古人的调味品多种多样

    根据考证,春秋战国时期,古人烹制鱼肉时,为了去除鱼的腥味,他们会加入酱油、醋、盐和梅子,做出复合型口感的美食佳肴。

    在没有鸡精和味精的年代里,古人如何尽可能烹调出食材的“本味”就成了核心,《礼记·内则》记载:“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葱,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兽用梅。”(著:酱称“醢”,醋叫“醯”)“应天顺时”,这是古代厨师的烹饪智慧。在他们看来,同一种食材,搭配不同时令的调味料,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出食物的美味。

    没有味精,古人如何给食物增鲜

    在吃这方面,古人为了追求极致的享受,他们发现了一种能够让食材超凡脱俗的味道,那就是——“鲜”。

    鲜字,从鱼从羊,也就是说,古人对鲜这个字最深的印象是来自于富含蛋白质的鱼肉和羊肉。鲜的秘密,其实就是蛋白质分解后产生的谷氨酸带来的。

    正是基于肉食的这个特性,古人在最初只用盐对水煮白肉进行简单加工的基础下,也能吃得很香很满足。得益于现代工业生产出来的鸡精味精,我们可以轻而易举获取这种美妙的味道,但在古代,古人若是想获取鲜味,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古人而言,鲜味的来源也大不一样。山间有菌类蘑菇、飞禽走兽,江湖大海有虾蟹鱼类,每一种食材都是纯天然的鲜味来源。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说过:“善治荤菜者,以焯虾之汤,和入诸品,则物物皆鲜,亦犹笋汤之利于群蔬。”李渔的这种吃法,又要更进一步了,它已经不单单是吃食材本身蕴含的鲜味了,还包括提取食材的鲜用来赋予另一道美食鲜味,这是一种复合型的手艺。利用不同食材的搭配,来获得鲜美的口感,这种做法,在饮食一道上并非个例,徽州地区有一道让我印象深刻的传统名菜腌笃鲜,便堪称复合型鲜味的典范。腌笃鲜所囊括的主角包含春笋、腊肉、鲜肉和葱姜这些常见的食材,它们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了1+1大于2的效果。

    在腌笃鲜所营造出的鲜味中,腌制出来的鲜味,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的东西。咸鲜是古人为了提高食物的保质期,无意间捣鼓出的玩意儿,像我们现在常用的酱油、醋、腊肉、咸菜和泡菜,都是属于咸鲜的一种,某种情况来讲,它们甚至比食物本身的鲜味要更加鲜美。

    接下来,咱们来总结一下,古人获得鲜味的主要方法有四种:制作高汤;将带有鲜味的食材调出“鲜汁”给菜肴增鲜;借助酱、醋等物,激发食材的鲜味;利用不同食材的特性,搭配调和出鲜的口感。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