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株洲“三微”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楚

    上个月,市委调研组高规格调研我市微改造、微服务、微实事“三微”工作。

    “将心比心,解决一件件小事,坚持干几年,株洲变化一定更明显。”

    “幸福株洲在市民的个人感受中,每件小事都是关乎市民主人翁地位的大事。”

    “细节决定温度。每个在株洲的人、来株洲的人感到心头热,株洲才会‘热’。”

    ……

    座谈会上,一众市领导展开讨论。

    这样的开年调研,无疑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制造名城”之“大”产业巨轮破浪向前之际,“幸福株洲”之“小”精细治理,也将迎来全面升级。

    百姓需求不停在变,城市更新方兴未艾,政策空间充满机遇。“大小”之辩,行思之间,拷问观念根柢,无非想民之所想、办民之所需。

    文章从何处落笔?且看知株侠三问株洲“三微”。

    看典型

    人民城建的逻辑是什么?

    去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南京小西湖凭借出色的“微更新”,斩获创新设计大奖。

    居民按“院落或幢”共商搬迁意见,“共生院”留下居民引入商业……在百姓意愿和政府规划、财政投入与市场回报之间,这场更新全力寻求最大公约数。

    无论是小西湖“小尺度,渐进式”更新,还是壹城中心楼宇改造盘活总部经济,六朝古都南京向存量空间要到了增量价值。今年初,南京市探索全链条城市更新项目实施体系和推动城市更新共建共享两项经验,被住建部向全国推广。

    从株洲望向南京,再到全国,城市建设由“大拆大建”“只管花钱”,到“微小动作”“精明增长”,变化的深层次逻辑是什么?

    其一,土地财政弊端尽显,楼市调节“稳”字当头。单纯依靠土地、资金驱动的城市建设,既无现实基础,也无法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其二,在“人—城—产”的城镇化发展逻辑里,如果城市不能最大限度满足人的需求,则城留不住人,产聚不了人。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空间,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其三,治理重心下沉,提升基层幸福感,关键在“身临其境”把事办到群众心坎里。微改造、微服务、微实事,看似“微”,实则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相辅相成。

    城市更新已然上升至国家战略,基层治理现代化更是重要时代命题。对株洲来说,又好又快干出实效,意味着政策倾斜与更大的图强空间,意味着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快人一步。

    搬迁改造清水塘,株洲在全省率先启动“旧城提质”;以建宁驿站为代表的“厕所革命”,在全省率先启动加装电梯等,都属城市更新。

    尽管如此,脱胎于老工业城市的株洲,城市依旧存在反差。比如,世界级的制造业片区,县镇级的公共配套;比如,享誉全国的名片产业,杂乱无章的城市空间布局。

    “这也恰恰说明,无论是城市更新还是基层治理现代化,株洲都有条件向上争取试点,用我们多年来苦心探索出的实践经验,再为全国先行先试探路。”市住建局局长何安国认为。

    知株侠获悉,目前,株洲正在全力申报国家级城市更新试点城市。

    看过程

    事怎样办到百姓心坎上?

    哪些需求是更多人的呼声?怎么提高办事效率?各地“微”工程,长期伴随这两个诘问。

    天元区长江北路和森林路的交叉口,是尚格小区的一个进出口,居民反映多年“进不去出不来”。经过新设交通锥、前移绿化带、增设直行导向等微改造,通行效率提升。

    这个典型的微改造项目,是如何决策并施行的?

    “年底我们会查看市长热线的投诉,以及各类问政平台发帖,加上人大代表建言、政协委员提案,选出民意相对集中的路段。”市住建局副局长左皓说。

    接着便是联合交警、城管等部门现场勘察,再交由规划部门对路段进行分析。之后再与财政部门对接,点对点匹配资金。

    上述路口,通过现场勘察发现是异形交叉路口,常规交通组织方式确实不能满足出行需求,所以住建部门委托技术单位建模,再多轮优化方案后得以实施。

    这是市政道路中的微改造项目,而例如人行天桥等“微新建”项目,则会多一个征求点位意见的环节。过去两年来,株洲“微改”了32处交叉路口。去年一年,新建了3处人行天桥。

    这与广州、深圳、南京等地的小微堵点改造模式有相似之处,不少地方还在全力探索部门联动、审批、项目实施等环节精简程序。

    2019年,株洲在全省率先全面铺开加装电梯。老楼加梯,涉及规划、用地、建设、消防等多部门,对普通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来说,跑审批实在费劲。

    新政策要有新模式。在确保“该审的环节一个不能少”前提下,株洲打破部门壁垒,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服务,变审批为联合审查,实现“一件事一次办”。

    园丁小区内部达成加梯的一致意见后,牵头人将申请资料提交给区受理机构。后续现场查勘、施工设计图评审、部门联合审查等工作,由市区两级职能部门“后台接力”完成。

    “从政策制定到流程的设计,每一个步骤都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出发,把他们办事的困难想清楚些,然后多想我们怎么完善服务。”市城市更新办副主任欧阳奕宏说。

    “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持续完善信息渠道。事前充分听取民意,事后及时搜寻反馈,把信息利用起来,有效地指导我们推进三微工作,比如把调研做得更深更广,程序精简更到位等。”何安国说。

    看长远

    如何让居民乐于参与?

    经常有人说,“三微”是“花小钱办大事”,此话不全对。如果只立足简单地解决问题,那只是“办事”。

    知株侠认为,要说办“大事”,唯有着眼于长期发展,站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维度,有效引导群众参与治理。

    这方面,要看小区治理,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和无物管小区管理——尤以后者为重,这也是城市更新与基层治理两大课题高度重合的领域。

    纵观各地做法,在摒弃政府大包大揽传统政策模式后,尊重群众意愿,“居民说了算”成了首要原则。

    在成都,老旧小区改造施工时,诚邀居民团体进场监督、维护秩序;在杭州,老旧小区改造要召开“意见征集现场会”……

    创新做法背后都有制度设计。例如,在南京的城市更新、基层治理一揽子政策中,“公众意见”贯穿方案设计、审批、建设等全流程。

    “‘三微’既然从细节处着手,就要积极引导群众参与,问计于民,群众的事群众办,依靠群众的力量与智慧解决根源问题。”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科科长刘锋认为。

    在无物管小区治理方面,株洲找到的“金钥匙”是:党建引领。

    芦淞区淞忆小区长达13年“无人管”。2019年,小区党支部成立,红色业委会党员占比80%。党支部为核心,红色业委会为主体,热心楼栋长为主要力量。

    党员带头,交物业费、志愿服务、政策咨询、义务巡防。不少居民坐不住了,从“看客”变成“主角”,小区议事会从5人扩展至13人。

    “小区治理千头万绪,通过党建引领,聚焦‘关键小事’,激发群众自治意识,提升自治能力,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主体,各项治理工作才能有序推进。”市住建局物业监管科科长殷群说。

    去年10月,株洲首批10个“红色物业”示范项目授牌。这项经验也在全国行业会议上做典型交流。

    知株侠发现,有时候,一个“微”动作,可能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两年前,株洲“掌上维资”微信小程序上线,居民维资账户随时可查。它曾是全国唯一的维资小程序,也是近年来株洲房屋维修资金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更为关键之处是,在通过实名认证注册之后,业主可以在小程序上投票,可远程参与小区事务表决。

    表决是小区业主自治最关键、最基础也是现实中最为难的一关。召开业主大会、公共收益管理、物业公司服务评价等,很难绕开业主表决。在线投票,大大降低了参与门槛。

    “掌上维资”正式开放使用至今,已经有超7万住户使用它参与投票。

    “小区微实事、微服务,核心在最大限度保障业主参与小区公共事务决策时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这是株洲社会治理现代化无法绕开的课题。”何安国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