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消费坑”千万不要踩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易蓉

    通讯员/聂伟

    又是一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为帮助广大消费者有效规避消费陷阱和消费风险,株洲市消费者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消委会”)根据2022年消费者投诉内容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理性、科学消费,提醒经营者依法经营。记者抓取了部分热点警示,以案说法。

    【案例一】

    买辆汽车 被要求多付定金

    不久前,市民张先生在我市一4S店购买一辆价值20万元的汽车,4S店销售人员让他交了5万元定金,后来张先生因个人原因不愿意购买该车,并要求4S店退还定金却遭拒。

    根据法律规定,消费者购买产品所支付的定金不得超过全款的20%,因此4S店最多只能收取张先生4万元定金。经过调解,最终张先生支付了5000元的违约金,其余定金全部退还。

    【警示】

    购买汽车要当心 预付定金需谨慎

    当前,30多个汽车品牌掀起油车降价狂潮,新能源汽车又掀起购买狂潮,购买汽车成为消费热点之一,有关汽车的消费纠纷也有呈增长态势,尤其多付定金成为纠纷焦点。

    市消委会负责人提醒,消费者在预购汽车时会交付一定比例的定金,但定金比例一般不超过汽车全款的20%,切记不要一次性提前预付全部车款,以防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案例二】

    隆鼻手术 操刀的竟是“无牌”医师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医美消费的“坑”一定要避开。

    前不久,市民刘女士听信我市一美容院的宣传美容效果后,在该美容院花费2万元进行隆鼻手术,但隆鼻后的她却发现,自己的鼻子不仅没有达到预先的宣传效果,反而出现了明显缺陷,在向市消委会投诉后,经调查发现给她做隆鼻手术的美容师并没有医师从业资格,美容院虽然退还了她隆鼻花费并进行了赔偿,但面容损害已经造成。

    【警示】

    医美消费乱象多 没有资质要拒绝

    市消委会负责人提醒,消费者到美容院消费时,要看清是否有营业执照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对商家的言语诱惑要理智分析;对从事医疗美容的机构,要看其是否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业医生是否具有从业资格等;消费后要妥善保管好有关协议、付款凭证。

    【案例三】

    2000块钱花了 个人征信依旧不可修复

    消费骗局花样百出,如今连个人征信领域都“埋着雷”。

    市民胡先生因为逾期还房贷超过了6个月,被银行记入征信不良记录,这也导致他不能再贷款,让他非常着急。随后,一中介机构找到胡先生,声称只要花费2000元就可以帮其修复征信,胡先生信以为真,便交纳2000元给对方机构,但并无任何效果。随后,胡先生从中国人民银行咨询得知,征信不良记录不可能修复,只会在5年后自动恢复,如果有异议,可以进行修改。

    【警示】

    “征信修复”是骗局 擦亮眼睛别上当

    市消委会负责人提醒,消费者个人征信领域不存在“征信修复”的说法,所有声称合法的、商业的、收费的“征信修复”都是骗局,消费者如有需要,应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部门进行征信异议和投诉,不收取任何费用。

    相关链接

    这些消费警示,也请谨记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易蓉

    市消委会此次发布2022年十大消费警示,除了以上3大警示案例外,还有7大警示需要消费者注意。

    【警示一】 家装消费莫只信合同承诺 施工主体更重要

    消费者在签订装修合同前不能光看哪家价格低,哪家更实惠,更重要的是在签合同的时候看清楚合同签订的主体是否是自己前期洽谈的公司,没有信誉的主体一旦跑路,消费者损失惨重。同时,消费者在付款时应当按照进度分期多次付款,不建议消费者找个人装修。

    【警示二】 房屋认购是大事 签订购房协议需慎重

    商品房是大宗消费品,消费者在签订购房协议前须审查房屋售卖宣传单、广告单等宣传资料上承诺的内容是否写入购房协议,慎签认购协议;消费者也莫将在样板房的感受等同于自购房的效果。

    【警示三】 警惕直播带货的虚假宣传

    直播带货中主播常通过“饥饿营销”宣传只剩最后几单吸引消费者加速下单,或者以极低的价格与高品质商品比较诱导消费者下单。消费者要理性确定购物清单,避免冲动消费购买非必需商品,同时坚信一分钱一分货,格外便宜的同类商品大概率有欺诈,切勿盲目跟风购买。

    【警示四】 未保价快递丢失 损失应由企业赔

    快递服务应当及时并安全地将寄件交付给收件人。寄件发生丢失或者毁损,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安全保障权,即使未保价,快递企业也应当全额承担赔偿责任。

    【警示五】 餐厅强制扫码已违法 消费者可自主决定点餐方式

    如消费者明确拒绝采用扫码点单的方式,而经营者拒绝采用常规点单方式为其提供服务的,已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消费者同意扫码的,对其录入的个人信息内容,经营者有保密的义务。

    【警示六】 教育培训藏“猫腻” 理智甄别保权益

    选择信誉好的培训机构(比如消费者可以通过查看经营时间、培训规模、到教育管理部门查询投诉情况等方式进行比较),认真查看协议约定条款尤其是退费条款,理性对待营销宣传,避免超过三个月的预付式高额缴费,谨防网络培训陷阱。

    【警示七】 警惕青少年“盲盒”成瘾 杜绝“赌博式”蔓延

    面对“盲盒”消费,学校、家长要引导教育未成年人适可而止,不要过分沉迷,避免成瘾。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