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清远天星寨上御顽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炎陵县鹿原镇有个天星村,洣水的上游斜濑水从南面而来,在一块巨大的石壁前猛然东转,滚滚而去。石壁后面有一山头,这座山,便是天星寨的遗址。元末,段清远和他的胞弟段新远带领当地的一帮民众,曾经在这里筑寨建营,与入侵的陈友谅的起义军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后人在石壁上勒石为字,讴歌段清远的功绩,这块碑称为“黄冈碑”。如今,700多年过去了,“黄冈碑”的字迹已经十分模糊,可是,“天星”作为一个地名却一直沿袭着,段清远的事迹也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元代末年,由于政府残暴腐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时枭雄四起,天下大乱。至正十年,陈友谅(1320年—1363年)率洪湖千余渔民起义,后投靠徐寿辉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升任元帅。元至正十七年,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投奔陈友谅,陈友谅杀倪文俊,将其头颅献给徐寿辉,取得徐寿辉的高度信任,进而控制徐寿辉统领其军队,最终将徐杀害。这样一步一步篡权夺位,成为红巾军的最高统治者。1360年,陈友凉在武汉称帝,自立为汉王。

    陈友谅的起义军鼎盛时期占据了湘、鄂、赣以及皖、浙、闽部分地区,他们一方面与元军对抗,一方面又与朱元璋争夺。为了战争的需要,起义军拼命向民众索取,湖南地区民众饱受其苦,深受其害,哀嚎遍野。《酃县志》记载:至正间,伪汉游兵陷酃,肆行剽掠。同时期的《攸县志》记载:至正二十三年癸卯,流寇充斥,刘雯立寨天堂湖,保障邑人。《常宁志》记载:元至正十六年(1356)八月“湖南陷,知州以下弃城走。常宁居民诣学正署,请学正刘焘荪权行州守事,外援不至死之”。州官大人逃了,“教育局长”代为守城,也被杀了。城且破,杀戮之众,可见一斑。

    眼见民众饱受乱军的暴行和胡作非为,段清远与其胞弟段新远站了出来,他们召集周围村庄的勇夫,在天星寨与流寇开展殊死的斗争,保卫邻里的生命财产。但是,天星寨上的勇夫只能死守,而缺乏进攻的能力。游兵每日里出没乡村,为非作歹,久久不能平定。段新远又偕同段清远之子段世杰以及谭德昌远赴长沙,吁请朱元璋部队进讨。直到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于鄱阳湖,被乱箭射死,战火才告消停。

    至正丙午年(1366年),段清远随袁州毕指挥征剿溪峒,肃清陈友谅余党,屡建战功,后战死于沙场,被追封为“管军元帅”。

    战后,官府在天星寨的河边石壁上勒石,以铭记段清远的丰功伟绩。可惜这块碑没有完整地记录下来,旧县志也缺少前面一段文字,残碑的碑文曰:嗟彼凶党,良将削平。韩侯视檄,励兵破敌。遽殄渠魁,复摧坚壁。威武奋扬,羶腥荡涤。宗社垂灵,黎庶倚康。仰凭庙算,俯慰舆情。千里赤子,始知再生。生理既得,孰使之活。韩公之功,吕公之德。传示不朽,苍崖是勒。

    400年过后的道光年间,酃县有个知县,叫沈道宽,这是一位博通经史、廉洁爱民的县官。一天,他兴致勃勃来到天星寨,在瞻仰遗址后,写了一首长诗来缅怀故人、抒发感慨。诗云:“穹碑百尺黄冈巅,销磨风雨余雕残。遗文什一半缺落,仿佛尚见蛟螭蟠。伊昔鼎革元明世,跳梁寇贼争探丸。扫除荡涤靖黔首,肤功硕德推吕韩。魋渠净剪宥协从,奋扬威武芟腥膻。洋洋大文纪实事。何人濡笔来书丹?历年四百未遽久,铭词数句今犹完。再生赤子视不朽,流离复返危复安。我生幸际太平世,招呼俦侣登岩峦。摩挲片石快游兴,抚手一笑山腾欢。何采购邑乘考事实,罗列乡里书职官。君不见西川关索岭,至今余烈高巑岏。”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