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华(图左)介绍履带式耕田机。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文伟平 刘晓聪
一田农机咋样?
几年前,用户的体验是这样:“泥脚深一点,车头就往半空翘,你说尴尬不尴尬!”“夏天一落座,屁股就像火上烤,你说惊喜不惊喜!”……
调侃声、质疑声,一度如纸片般飞来。可农民李文华不认命、不退缩,带着科研团队车间搞钻研、田间做试验,用一个个发明专利铺平小农机的“进阶”之路,短短数年就拿下15个发明专利,公司旗下16个通用机型进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
“小而美”“低调耐用”“价格亲民”……如今,一田农机的口碑两级反转,农民发明家李文华用实力赢得了尊重,也征服了市场。
二月底,记者来到攸县高新区,在湖南一田农机有限公司的现代化车间里,深读这家民营企业的成长史。
补空白:农家子弟不认命
“从失败中走来!”李文华对这句话感悟颇深。
出生农家的李文华,中考失利后,被“圈”在农村。24岁风华正茂,不甘平庸的他跟着村里人闯荡深圳,打混凝土、轧钢筋、做电焊…脏活累活不知干了多少,常常感觉“没混出个人样”。
转机出现在36岁那年。因为有过塑胶厂工作的经历,从小对机械感兴趣的李文华,在深圳创办小型塑胶厂,主要做温度计和卫星信号接收机。
脑子活加上爱动手,李文华设计出一款类似公仔的新型手机充电器,获得人生第一个发明专利。然而,就在公司准备主推这款产品时,却因市场销售遇阻导致产品大量积压,“三角债”拖垮了塑胶厂,李文华“未富先负”。
也是这段经历,让他感受到专利的魔力,“发明+制造”的路子可行。他在等一个东山再起的时机。
2004年,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出台,明确提出对农户购置和更新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具,给予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相应的补贴。而当时市场上流通的大型农机设备,在地貌复杂多样、田块窄小、坎高土薄的南方丘陵山区,有点“水土不服”。
“一台收割机的价格相当于一台国产轿车,利润肯定不低。”李文华暗下决心。2007年,他回到老家攸县,在当时的攸州工业园内租赁厂房,立志造出适应南方丘陵地区的小农机,填补市场空白。
克难关:农机“孵化”硬碰硬
造农机,把想法变成现实难。
在农机制造领域,当时国内尚属起步阶段,少数企业封锁核心技术,相关技术类书籍也少见。
没有启动资金,就四处举债;没有图纸,就对照机器作画;造好机器雏形,就在田间轮番试验……李文华笨鸟先飞,把家搬到实验室,遇到农机书籍就一遍遍研读,走访农机企业拜师常年不间断。
几年后,李文华和他的团队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履带式耕田机。他找到攸县江桥街道一名种粮大户,请人“捧场”。
春耕时节,一田农机“突突突”下田,起初动力强劲、如履平地,但爬坡过坎时,后半部分机具陷在田里出不来,前半部分的动力装置明显往半空翘。种粮大户打趣说:“这是踩跷跷板呐!”
小而美是一田农机的追求,小农机车身短、负重轻,爬坡能力和适应性更强。但这又是个矛盾体,连接动力装置和作业机具的万向轴,必须保证一定的长度,才能在过田埂时自如上下,这就要求保证整台农机的长度。
李文华把“手术刀”放在机器的变速箱上——将原本实心的箱体打开一个缺口,让万向轴延伸到变速箱箱体,这样一来动力装置和作业机具贴得更紧密,问题迎刃而解。“人家的有四米长,我们只有三米二。”李文华指着新出炉的履带拖拉机说。
按下葫芦浮起瓢,车身变短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油封渗漏,我们添加润滑装置;导热性有差距,我们尝试新材料……”李文华拿出一沓厚厚的专利文书说,光是一台履带式耕田机,他就有10项发明专利。
直面问题、缩短差距,在农机研制中,李文华稳扎稳打。到了2016年,一田农机凭借多项技术领先,逐渐赢得市场认可。当年,湖南省举办农机装备大比武,一田农机在180多家农机企业中脱颖而出,单项产品在挤进同类产品销售榜前十。
攀高峰:长成行业“小巨人”
农机更新迭代快,“长寿”企业不多,在株洲农机领域,一田农机更是一棵“独苗”。
李文华给企业“追肥”——拿国家级的“官方通行证”。
去年12月28日,一田农机又添一件喜事。经过两年期的产品鉴定,公司旗下的3个农机品目进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至此,一田农机的16个通用机型,进入国家队方阵。
“这不仅是对产品的认可,更为企业开拓市场、在更高的平台上参与同行竞争,铺平了道路。”2月25日,记者再次走进一田农机的标准厂房时,李文华眉飞色舞地介绍。他的身后,流水线上焊花飞舞、火光四溅,通用部件和机身完美结合,一台履带式耕田机从组装到下线只需两小时。
自疫情防控政策放开以来,一田农机走俏市场,光是元宵节后追加的订单,就达到200多万元。“上半年卖种水稻的旋耕机、拖拉机、收割机,下半年卖烟草起垄机、油菜直播机,一年四季都是旺季。”尽管头发已经花白,李文华仍闯劲十足。
如今,一田农机涉足动力机械、耕整地机械和播种机械三大系列产品,所有产品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年销售额迈上6000万元台阶。去年,一田农机还顺利通过了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
在小农机的“进阶”之路上,农民李文华也有了更多头衔——高级工程师、株洲市领军人才,长在田间地头的农民企业家。
尽管企业走上了正轨,但李文华每年坚持和农机一起下田,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要做跟得上时代的产品,就不能丢了‘搞发明’的动力,以后我还要造无人驾驶、电动类、自动导航类的农机。”李文华透露,公司已布局大型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
“嗡嗡”的气钻声打断了李文华的思绪,走出繁忙的车间,春日暖阳正好打在他的脸上,落在深深的抬头纹里。属于草根创业者李文华和一田农机的故事,还在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