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潜能,科技“点燃”未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时代电气旗下子公司研发的海洋装备——智能挖沟机“水龙号”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驰 通讯员/黄谷 卜西敏 李波 贺佳慧

    3月2日,全市科技创新和工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市打造三个高地先进制造业组和科技创新组工作推进会)在株洲凯悦酒店召开,安排部署全市科技创新和工业信息化工作。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王庭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三高”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刘剑飞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政府副秘书长黎平主持会议。

    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委改革办、市发改委等市直部门相关负责人,各县市区分管科技、工业副县市区长和科工信局局长,各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各产业链、高校、院所、企业代表等参加会议。

    会议总结了2022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3年重点科技创新任务。

    回眸篇·科技创新结硕果

    2022年,全市科技系统紧扣省市重点决策部署,坚持在全省打造“三个高地”上当先锋打头阵,聚焦关键环节、加速科技攻关、推进先行先试,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双突破1100家,4家企业进入全省“百强高企”的前5名,一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8%,成功迈进“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第32位,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大幅提升9位,位列第28位,科技创新再次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表彰激励。

    构建“保障网”

    创新政策落地增效

    去年,围绕“科技型企业培育”、“高精尖人才聚集”、“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专精特新企业引才用才”、“科技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持续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扶持,精准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减税政策,全力推进政策扎实落地。全年支持412家科技型企业获省研发奖补资金共7000万元,821家企业获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共13.7亿元,182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所得税减免共8.99亿元,推荐188个项目获得部省科技立项资金12.41亿元。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工作,贷款额度达到3.06亿元。

    瞄准“无人区”

    重大项目重点突破

    去年,我市聚焦国家先进制造业“卡脖子”“卡链”“断链”环节,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和服务推进机制,策划申报国省重点研发计划68项,全力支持企业突破核心技术。13个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投资和研发进度均超过年度计划的130%,29个成果项目获得湖南省科技奖励,3个省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分别获得8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全国首款油电混合动力通用飞机、550kW抱轴式大功率永磁发电机、国产客机辅助发动机减振器、第一代钠离子电池、航发燃机QDR280燃气轮机发电机机组等一批重大成果在株洲面世或量产。

    培育“生力军”

    科技企业加速壮大

    去年,我市强化分类施策和靶向服务,实施高新企业“7+3”“3+2”补助政策,开展“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联合行动”,举办长株潭“五链融合”服务对接活动,对全市“跳得高、跑得快、成长性好”的企业开展瞪羚企业培育和“十佳”评选,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61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95家,认定科技型瞪羚企业50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7.01件,稳居全省第二。发挥厂所结合优势,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全力支持新兴产业链龙头企业建设特色“双创”基地,通过混改、技术平移、产业链延伸、科技成果转化,裂变、衍生、孵化一批创新型企业,越摩半导体、菲斯罗克、高精传动、国芯科技、泛航等迅速发展成为细分领域的典型代表。

    打造“策源点”

    原创实力稳步增强

    去年,我市组建刘友梅、丁荣军、田红旗等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全方位加强大科学装置的技术论证,努力向部省汇报争取支持,目前力能实验装置、航空发动机冰风洞实验装置已纳入湖南省“四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在科技部对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中,时代电气、中车株机分别获批“功率半导体集成技术”、“重载快捷大功率电力机车”全国重点实验室,占全省企业全国重点实验室总量的2/3。11家单位获批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撑有力的科研平台体系进一步夯实提升。

    组建“联合体”

    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去年,我市全力引进高端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市政府与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在全省率先开启部市联动共推成果转化的先例;与中国科技开发院合作共建“创新孵化基地”,成功引入中科蓝海、湖南凯睿思、柳鑫实业等130多个项目,预计全部投产后总产值超30亿元;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西南交大等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在产业升级、平台共建、基金设立、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组建新型研发机构5家,落地实施项目超过20个。着力推进“仟里马”“梧桐树”“起航”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有效运行,投资项目11个,带动企业在株投资56.85亿元。全年登记技术合同3366件,技术合同交易额实现308亿元。

    完善“生态圈”

    创新创业升级升温

    去年,我市成功举办首届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轨道交通专业赛,株洲南方阀门等4个项目挺进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领域赛。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高端人才“一卡通”服务,引进外籍专业人才67名,举荐“株洲市青年科技之星”30名,争取各级科技人才项目资金2251万元,18名在株工作的外国高端人才享受株洲市高层次人才D类待遇。选派379名科技特派员,组建10只科技专家服务团,服务生产一线。株洲引才引智工作经验获得科技部《专家工作通讯》专题刊发推广。支持高新区联合湖南工业大学采取“一主体、多基地”的模式建设大学科技园,力争通过3年时间的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积极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

    会上,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红表示,2022年科技创新工作在繁杂局势下取得这样的成绩颇为不易。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抓科技创新;各县(市)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决策部署,狠抓落实,全市“上下一盘棋”抓创新促发展的格局更加巩固;更离不开组织部、发改、教育、工信、财政、人社、统计、金融、税务等各部门协同联动,为我市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提供了极力支持。

    展望篇·砥砺奋进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贯穿二十大报告全文的一个关键词、高频词,在擘画发展目标和路径时,报告提出要“打造全球重要的人才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2023年,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聚力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深入开展三个“全覆盖行动”、着力抓实“七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制造名城、幸福株洲”建设提供强劲支撑。

    ●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

    今年,市科技局将紧紧围绕省市“科技仗”工作部署,着力发挥产业创新优势,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转化一批高价值成果,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迈出坚实步伐。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到3.2%(奋斗目标3.4%),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500件左右,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增长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以上,总量达到12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到1500家;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培养高素质技术经纪人100名,力争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0亿元。

    ●开展三个“全覆盖”行动

    规上工业企业R&D“全覆盖”。联合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组建规上工业企业“R&D清零”行动专班,对全市规上企业进行“全覆盖”研发优惠政策宣讲和业务培训,切实解决企业研发意愿弱、统计口径理解难、上报不规范等堵点难点,实现“企业培训率、企业上门率、业务上手率”100%,确保研发活动“应统尽统”。

    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围绕“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建立研究院‘全覆盖’、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全覆盖’”分档目标,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大力支持一批条件成熟的市级研发中心申报省级、国家级研发机构。

    高新技术企业校企合作“全覆盖”。出台科技合作补助政策,鼓励科技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按企业当年实际支付技术合同金额一定比例给予补助。

    ●抓实“七项重点工作”

    强化核心技术公关。从做强创新链入手,建立“定向跟进、常态论证”工作机制,切实加强重大项目的策划和凝练,支持优势产业大企业集团承接国省重大科技专项和“揭榜挂帅”,推进实施“15兆瓦级海上漂浮式风力发电”等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形成“落地一个重大项目、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做强一批主导产业”的良好格局,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贡献株洲力量。

    提质改造科研平台。加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力能实验装置2023年启动一期高频振动加速服役实验台建设,开展保寿、延寿、长寿设计方法与技术研究。航空发动机冰风洞装置一期结冰试验装置2023年9月前投入使用并完成多型发动机结冰试验,加快推进二期建设。重点布局建设材料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大力争取硬质合金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推动优势企业与省内外重点高校院所共建一批“校企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做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国省创新型县(市)区申报工作。

    培育科技企业梯队。按照“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的工作思路,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紧盯符合“四科”标准的优质企业,重点支持科技小巨人、瞪羚企业、隐形冠军、独角兽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具有较强集成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一批科创板上市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推动全市科技型企业群体规模持续发展壮大。

    聚集高端创新人才。实施“一对一”联系制度,建立院士后备人才库,做好院士梯队托举服务。大力实施“高精尖人才”“双创精英人才”等多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引进培育双创精英人才(团队)30名左右,发掘和培育50名左右优秀青年人才,新选派科技特派员400名,在产业链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提高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重点研发任务的比重。配合人社部门,打通工作渠道,努力破解民营中小企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难题。在市本级探索设立人才贡献奖等专业化奖项,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科技创新潜力。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专业化、市场化为导向,加快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株洲分市场)、中开院株洲创新孵化基地建设,新建一批县(市)区科技要素市场工作站、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面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精准度,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逐步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规模,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意见》等改革政策文件,着力推进新型举国体制、科技成果评价、科技奖励设置、项目经费管理等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全力争取和精心举办“全国双创大赛轨道交通专业赛”“科技潇湘行”“科技创新高峰论坛”“长株潭区域协同创新”“科技活动周”等重点活动,强化科技舆论阵地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全面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

    全面加强作风建设。深入落实全市“项目攻坚年”、“作风建设年”主题活动的部署,不断加强科技系统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全市科技干部坚持更高的站位,肩负起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责任使命;要拿出更实的举措,扎实推进项目建设、补齐创新短板、提升创新绩效,细化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严格督查督办,切实提高执行力,努力开创新局面。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