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成姣兰
时针飞速旋转,转眼已至阳春3月。株洲联诚集团董事长肖勇民追赶着时间的脚步,全国各地拜访客户、开拓市场,将失约的三年都补回来。
在车间,工人的忙碌亦不亚于董事长。在通风冷却事业部,工人们赶制的风机和油水冷却塔即将发往3公里外的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今年,该产品订单在去年基础上增加20%。
除结构件、通风冷却、精密制造、新材料等主导拳头产品,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在车间酝酿。特种设备研制裂变新市场、自备车改造抓住细分小市场、智能化产品升级追赶下一代机车潮流……创新引领发展奔涌向前。肖勇民说,在市委市政府系列亲商、安商、帮商举措的持续推进下,株洲企业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记者:都说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土壤,您认为企业需要怎样的土壤?
肖勇民:企业需要的营商环境就是让企业家能安心抓市场、抓管理、抓盈利,使企业发展得更好,不要因为围墙外部事情分散太多精力。去年起,市委市政府以“政企早餐会”为桥梁,与企业家近距离沟通,将企业家与市委市政府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给我们民营企业家带来了强大的力量感,更让我们对株洲的发展充满信心。从“政企早餐会”出发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扩散到带领民营企业家为困难企业“体检把脉”,调动资源协助企业成长发展,将亲商安商走深走实。
广泛收集意见,针对行业发展难题,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服博会、旅发大会等系列动作,调动了行业发展的活力和信心,既是系统性帮商,更是将安商、亲商、帮商放在心上,掏心窝去做,持续地去做。现如今,株洲企业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记者:联诚集团的前身是中车株机的劳服公司,自带国企基因,这些国企基因在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肖勇民:我在株机工作了20余年,从一名普通员工到纪委副书记岗位,国企的血脉根植于内心。国企的规范管理、对党负责、对事业负责的基因成为联诚集团向前发展的稳固基石。这些年来,我们将国企的管理模式和民企的决策方式相融合,成功实现从中车株机的劳服公司转型发展为全员持股的国内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部件制造商和供应商之一。我们秉承立党为公的国企优良传统,坚持所有事情公开透明,对所有人都坚持“给机会不给优惠”,公平对待每个个体。这些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员工收入也随之不断增长。去年,企业产值达到39.55亿元,一般在岗员工年均工资达到9.5万元。
记者:株洲轨道交通是世界级产业集群,产业是否到了天花板?还可以如何强链延链补链?
肖勇民:只有思维的天花板,没有产业的天花板。我们是轨道交通部件企业,更可以用轨道交通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的能力去拓展其他市场,开展延链行动。去年我们在特种设备市场就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如何进行补链呢?我们开展与产业链企业的差异化发展之路。去年底我们进入自备车改造市场,本月底,首台改造自备车将启动试验。目前,我们强链的主要方向是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为此,我们成立了智能与数据研发部,目前已上线智能检测系统、智能能耗系统、智能电动门、智能管理等多种产品。同时,在现有技术基础上,以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加快现有产品迭代升级,主动迎接下一代更智能、更绿色环保的机车时代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