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四大“名表”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关于钟表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有一位叫作利玛窦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与他一同到来的还有一大一小两只时钟,后来,人们称它为“自鸣钟”,深得万历皇帝的喜爱,到了清朝,钟表在皇室中开始风行,更是流传下了“写字人钟”“魔术人钟”等巧夺天工的钟表。那么在钟表传入中国之前,百姓们又是如何计时的呢?其实,老祖宗的智慧并不逊色于西方文明,让我们来说说,古代的四大“名表”。除了四大发明计时方式也在劳动人民的智慧里不断更新。

    第一种名表:漏刻。漏刻是古代劳动人民最古老的计时方式,是以漏壶滴水来标注时间的装置。与我们认知上的“沙漏较为相似”。根据《隋书》的记载,漏刻最早出现在轩辕黄帝时代,中国周朝至隋朝的各个史料里,也有大量使用“漏刻”的记载。用于滴水计时的漏壶,最初是“沉箭漏”设计,也就是用装满水的漏壶滴水来指示时间。

    西汉以前的漏刻,基本都是这样,但时间并不十分准确。到了东汉时期,张衡开发出了二级漏壶,就是增加一个加水漏壶,让水流得更匀速。在这基础上,后人进一步加以改进,到了宋元时代最终演变为更为精确的四级漏壶。今天故宫博物院里,就保存着清代的四级漏壶。

    第二种名表:香篆,又名更香,是用燃烧速度均匀的木料,做成的特殊盘香,以燃烧的程度来计算时间,有的香篆上还放有金属珠,燃烧时金属珠自然掉落,用以提醒时间。

    即使到了钟表进入中国的十七世纪里,中国“香篆”的独家好处,也叫用惯了钟表的外国传教士们称奇:因为明末的“香篆”,制作方法已经更简单,不再是宋代时的特定木料,相反可以加工普通木料,所以一盘香篆价格只要三文钱,使用却超过二十四小时,而且准确度极高。

    第三种名表:圭表。比起小巧的香篆来,中国古人计时,当然也有大家伙,而且沿用了数千年。比如用日影来测定时间的圭表。圭表中最为常见的当数日晷了。该表为皇家御用,在紫禁城最重要的一系列建筑前,都陈列有日晷。它的样子很简单,就是一个石制的圆盘,和中心与圆盘保持垂直角度的一根铜针。这个圆盘称为“晷面”,铜针叫作“晷针”。太阳照到晷针,会在晷面上留下日影,古人说“立竿见影”此之谓也。盘的四周刻有刻度,称为晷度。随着太阳位置的移动,而使针影落处在不同的刻度上,就能确定时间。

    第四种名表:辊弹,是唐朝出现的一个独特“钟表”,宋朝《小学绀珠》的记载,辊弹是一款诞生于唐朝的特殊装置,由唐代僧人文诰发明,是在巨型的屏风上,把竹管以“之”字形状贴上去,然后在竹管的上下两头套上铜莲花,把十个圆形铜弹依次投入竹管,屏风上的木牌会随着响声来翻牌,就此精确记录时间。

    比起日晷、漏刻、香篆等装置来,这小众的“辊弹”,却克服了其他装置的缺点,既不像日晷一样依赖天气,更不像香篆那样受空气湿度影响,堪称“全天候”计时器。但以宋朝典籍记载,它诞生时还不是很精确:它一次“投弹”代表一刻,一昼夜大约记录一百二十刻,但古代时间刻度,是一昼夜一百刻,依然存有误差。不过,随着西洋自鸣钟的传入,到了明清年间,这小众的辊弹,也逐渐改进。

    原载“上海联合典当行有限公司”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