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界之地,乡村文旅的喜与盼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2月20日,渌口区龙潭镇龙潭村。春光笼罩之下,山峦起伏、楠竹青翠。

    近年来,乡村振兴“春风”吹拂,这里发生了不少喜人的变化。

    谈及这些变化,村党委书记刘必武说起一支令他“实在舍不得”的队伍——市派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在工作队帮扶下,村里近两年成功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振兴方向日益明晰。

    也有忧的一面。受一些因素掣肘,龙潭村发力生态旅游产业时遭遇瓶颈,正在探索破局之道。

    ●夯实基石,巩固脱贫成果获口碑

    刘晓贞是市派驻龙潭村工作队队长,他个头不高,黑色帽子压住的头发里钻出不少银丝。从株洲市区的家里开车出发,之后转京珠高速,下朱亭互通再开约20公里到龙潭村,是他近两年走得最多的线路。

    龙潭村地处渌口区、攸县、衡东县三地交界,被称为渌口区的南大门,境内森林面积3.48万亩,耕地面积3500多亩。2021年5月,刘晓贞头一次到村里,印象最深的是青山耸翠,不时闪过高大的白色风电机,风电机的叶片慢悠悠地转动,像在对他遥遥招手。

    “后来走访才知道,株洲的网红打卡地之一蓬源峰就在附近,峰顶视野开阔,看风电机、看日出日落和星空,特别漂亮。”刘晓贞回忆。

    而当他走到村党群服务中心,他发现龙潭村虽是宝地,但乡村振兴之路或许还任重道远。村党群服务中心是崭新的,周围的文化墙、小广场和停车坪等错落有致,但旁边是条泥土路,这条路另一边是芜杂的荒地。

    刘晓贞笑着说,那时他和刘必武等村干部开玩笑:“这条路一边是‘欧洲’,一边是‘非洲’。”

    某种角度上,这也是当时龙潭村的状况:一方面,扶贫政策给村里带来显著改变,曾是省级贫困村的村庄于2017年成功“摘帽”;另一方面,村里振兴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村上有脱贫户40户122人,不乏五保户、兜底户及边缘户。

    刘必武恰好从2017年开始担任村党委书记,据他回忆,他上任之初有近一半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是很高,驻村工作队到来前,村里集体经济收入也不多。

    到村后,刘晓贞和队员进行了全面摸底,并和村里达成了一致,村里要振兴,先要扎牢防返贫的底线、改善人居环境、打好基础设施的底子。

    龙潭村的驻村帮扶单位里,刘晓贞所在的市交通事务中心是队长单位,市三三一医院、市气象局是后盾单位。近两年来,驻村工作队在后盾单位支持下,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为村民刘冬成、肖秀贵等办理特殊门诊,为脱贫户陈满云、谢忠山等减免了部分住院费用。同时,还定期在村里开展大型义诊,为200多位村民进行了健康检查。

    近两年来,工作队联合村里大力开展“绿化、亮化与硬化”,清垃圾、改厕、种苗木提升人居环境,安装与维修140多盏路灯,对相关村道进行提质硬化,村庄面貌日益靓丽。

    巩固拓展脱贫成功,及时回应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这让驻村工作队在龙潭村收获了良好口碑。“很多村民和我一样,都舍不得他们走。”刘必武说。

    ●助推蝶变,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

    “这里就是我曾经说的‘非洲’。”刘晓贞指着一个生态休闲园说。只见园里遍布景观,有朱红色的凉亭、笔直的围栏、蜿蜒的石板路,杨梅等果树也栽种得疏密相宜。

    生态休闲园和村党群服务中心之间的泥土路,如今也变成了宽敞整洁的柏油路。这只是一小部分。刘晓贞引路,又带着记者走访了多条路段,将蝶变之后的龙潭村徐徐展开。

    蝶变源于驻村工作队和村里携手发起的一场攻坚: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为实现这一目标,工作队和村里统筹谋划,在补足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等方面综合发力,实施了众多项目。“简单来说,我们打造了一桥、一园和三路。”刘晓贞说。

    “一桥”,是指重建村里的荷叶桥;“一园”,指村上莫家洲生态果园等基础设施建设;“三路”,则包括C344原太平村至白虎口2.2公里沥青混凝土提质公路,以及蓬源峰旅游公路、龙潭街道环线公路工程。

    刘必武说,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彻底改变了龙潭村村容村貌,极大提升了村里的人居环境与生活品质。去年2月,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成功,龙潭村获得了一块难得的省级“金字招牌”。

    在外经商多年的村民陈业林近年才返乡,这两年,他承包了不少村里的工程。村上生态园的建设、自来水管道的安装等工程,他都有参与。“这两年村里变化真是翻天覆地。”他说,多年前村里只有少数几户装自来水,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

    64岁的陈金山则是龙潭街道环线公路的受益者之一。他住在龙潭街道旁边,以前的路坑坑洼洼,下雨天积水,车子经过就溅起水花。“现在每天早晨晚上,只要天气好路上都是散步的人。”他还期待着村上的“幸福屋场”也快点建好,“那样我散步的路线又可以延长了。”

    一些短板补齐,原本就具有交通优势的龙潭村,产业发展顿时显露新气象。

    刘晓贞说,这两年,有不少外地老板慕名前来考察,盘活了村里的楠竹产业。目前,一个江西籍的“90后”老板,创立了株洲天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楠竹生产加工。

    依托楠竹产业,龙潭村采取“村集体+公司+脱贫户+村民”的模式,解决劳动就业50余人,带动脱贫户增收,并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0万元。

    ●探索振兴,逐梦文旅产业有喜有忧

    海拔600多米的蓬源峰是蓬源仙森林公园的主峰,站在峰顶,眼前是林木苍翠、云雾缭绕、一座座风电机舞动叶片的优美风光。

    “天气晴好、视野开阔的时候,从这里可以看到长沙。”刘晓贞介绍说。

    在发力乡村振兴的思路上,刘晓贞和刘必武再次“想到了一块”。他们都认为,蓬源仙森林公园是支撑村里振兴的独特优势,只要开发成功,龙潭村的文旅产业“钱”景非常广阔。

    他们也有共同的目标,就是继续完善旅游设施,打造3A级景区,先把人气聚起来,然后带动黑山羊等土特产品销售,切实让村民受益增收。

    完善村里基础设施时,工作队和村里就想到了为文旅产业发展“铺路”。经过工作队多方争取,去年6月9日,蓬源峰2.3公里旅游公路项目全面铺开。开工后,刘晓贞顶着烈日酷暑,几乎天天守在工地,严把工程质量、进度关。

    经过一个多月建设,总投资180万元的公路竣工,这条水泥混凝可方便游客直接将车开到蓬源庙脚下,感受更佳的驾驶和游览体验。在蓬源峰顶,村里也建设了服务中心、可搭帐篷的多个观景台。

    勤补短板,成效喜人。刘晓贞说,去年国庆假期期间,游客络绎不绝地前来旅游观光,帐篷出租供不应求。“最多的时候,每天有2000多名游客,从事餐饮的饭店人多得没地方下脚。”

    但由于蓬源峰位于三地交界,村里与临近属于衡东县的村庄没有完全协商好,一些旅游开发暂时搁浅了。“这周我们打算和工作队一起,再去隔壁的村和镇上深入沟通,商量怎么一起开发的事情。”刘必武说道。

    站在蓬源峰顶,记者看到一种鲜明的对比,在龙潭村上山的方向,混凝土路顺畅地向山顶攀升,而看向衡东境内的上山道路,还是蜿蜒曲折的泥土路。

    “这里真是一块宝地啊,观看日出日落、野外露营、星象观测、民宿康养等等,能够开发的项目太多了。”刘晓贞说,工作队和村里请专家来做过评估与规划,龙潭村的旅游资源丰富、前景广阔是有目共睹的。

    无奈,陷入了如何合作开发的困境。

    记者走访当天,蓬源峰雾气弥漫,数位村民正在登顶的石阶旁栽种映山红,听说到了四月会开花。

    下山时,记者不禁回头展望。到了四月,辛勤栽种下去的映山红,会如人所愿漫山开遍吗?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