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明月山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过了桐梓桥(编者注:位于渌口区龙门镇),是一条原始小街。这里百来户人家聚居,南边是一座大山,山脚下是一排的民居,外则也是一排的民居,中间是麻石铺就的街面,依地势错落婉转,长约一华里有余。这小街的东向是山岭叠嶂的山区,西向是阡陌交错的旷野。小街犹如一个关节,衔接着山里山外,是人们往来要冲,是货物交易集聚地。桐梓小街在本地颇有知名度,是这十里八乡最繁华的存在。小街的北面外则是东西向的无名小河,桐梓桥跨河而过,小河上溯约30公里是源头,即是明月山的山脚下,下流经较大的田垄即两个乡镇注入湘江。这无名小河水量不大,河底是色彩灰朴的鹅卵石,河水清冽见底,一溜一溜的在鹅卵石间滑过。

    过了桐梓坪小街,车沿着无名小河边的水泥公路东向行驶。片刻,进入狭窄的山涧,两边陡然地山高林密,植被繁茂,片片的翠竹摇曳,团团的藤蔓缠绕,遮天蔽日,这是三十年保护下来的生态林区。公路,依山傍水,婉转向上,外侧的路基的大多是石头垒砌,里侧是岩石山体凿出来的凹陷。车在山涧穿行,路面不宽,相向会车,会小有麻烦。车上的人们变得警觉起来,仿佛从嘈杂与喧闹的梦中醒来,整个儿融入这绿色的清凉世界。

    车在上溯缓行,峰回路转,拐弯抹角。越过两个大山坳,约莫走过二十多公里,出了一个小山坳。眼前,豁然开朗,伴随的小河两边出现了开阔的田垄,群山环绕着,白墙红瓦的民居傍山而立,散落在丛林间,隐约可见,很像课文里“桃花源”。这山里的开阔地,本地人称“团”,向上相邻的三个开阔地,俗称“三团”,依次曰:隆家团,贺家团,李家团,原为三个村。现如今,因村镇合并“三团”同属李家村地域。

    沿公路继续上行不远,是山涧的尽头。眼前,群山高耸,无名小河已渐变为涓涓细流的小溪。我三十年前曾到过这里,低矮的茅屋举手可及,狭窄的道路杂草泥泞,湖里湖塌,在贫穷困窘闭塞的山民眼里,闪现着冷漠与木讷……眼前,山间散落的人家已都是白墙红瓦的二层楼房,水泥道路蜿蜒,通向各家各户。田地里的菜畦,片片的鱼池点缀,竹林,油茶林遍布山冈。

    路人告诉我说:近年在上级政府的扶持下,特别是精准扶贫的大潮下,推行产业扶贫,建立村生态绿色食品合作社,这些都是原料产地,因这里空气好,少污染,产品颇受市场欢迎,社员收益也高。先前,中青年外出打工,现今很多人回来投资发展本地产业,才有了今日的面貌。

    抬头望,明月山近在眼前。最高峰曰:高峰,海拔860米,是城区的最高的山峰。

    三十年前,我曾登过峰顶。在本地人的带领下,自山脚沿山路向上攀登,砂石的小路尺许宽,绕着山体,越坡过坳,在密布的柴草间穿行,沿途少有高大的树木和森林,偶遇缓坡,可见的层层的梯田和菜畦。上登约一小时,越过一个凸起的山坳,陡然发现前面山坡有人家,再往里,上上下下的散落十多户人家。向导告诉我,这里是半山腰,李家村的一个村民小组,曰:高峰组,十多户人家,近百人口。在我好奇的询问下,同行人说:这里没有学校、医院和商店,村民以山里的产出过活,必要所需才下山采购,很少有人下山。从一户人家的前坪路过,狗吠鸡飞,一片的茅草房,屋檐高不过三米,前坪是遍地的黑色泥泞,不忍让人踏足,有一老者驻足凝视,默不作声,露出惊异的神情。正当我伤感于这里人们的生存状态时,路边的小溪里潺潺流水声扰动了我的思绪。眼前,一个石头垒砌的水潭,潭水清冽无比,用手掌一舀,提向嘴里,那种清凉爽快可口的味道无以言表。同行人告诉我说:因为有这股山泉水,终年不绝,才使得这里的人家有生存的条件。

    抬头仰望,高峰山顶似乎就在眼前,同行人提示说:别看这么近,到山顶还远着呢。向上攀行,路况比来路更窄,几乎没有路,密集的柴草不高不粗,扫刮着我们的裤腿,越攀越艰难,向导见状,说:这里来的人太少,我们走的是“野鸡路”,不过再往上,会好点。果然,往上,柴草越来越矮小稀疏,已然完全没有路的痕迹,但显得可走的路多起来,只要看清山峰的方向,便可自发选路。

    几近正午,终于到达山顶。山顶了无树木柴草,是光秃秃的砂石土包,散落着数根灰黑色的麻石条,上面长有暗绿色的苔藓,长约1.2到1.5米,宽约0.3米,厚约0.2米,除此而外了无其他,与同行人合力搬动石条,试图寻找文字遗迹,但毫无所得,仅留下一个不解谜团,给人疑惑和猜想。失落之余,起身而立山巅,陡生豪情。极目远眺,东南方,山间田垄,河流婉转,农家散落;东北方,开阔的原野,金黄的稻田,远山朦胧;西北方,群山叠嶂,青翠碧绿,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无边无际。向导用手指示说:这边是醴陵,这边是攸县、茶陵县,这边是原株洲县(现渌口区)。这高峰山的山坡面也分别属于三县地界,是三县的交接处。

    明月山是三县交界处,也是三向分水岭,但三向的地貌景致差异颇大。此地为明月山的西坡,山高林密,人烟稀疏,颇有山区之感觉,因距醴陵和攸县不远,人们绕山而行,互通有无,交际颇多。这里的人们历来喜迎外面来客,如今更是大方朴实,笑谈可鞠,方言里,二成醴陵腔,三成攸县腔,五成株洲腔,是典型的“夹山腔”,常因南腔北调而让人忍俊不禁,但很好,能自如的与周边人们交际。

    回程,我在车窗里作别高峰山,回览山乡景致。欣幸着,这山乡新时代变迁;祝福着,这山下的人们。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