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楼”的19天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袁 冰

    那件事,过程太纠结,太痛苦,所以我迟迟不想动笔,但又有一种急迫感逼着我,把它记录下来。我害怕忘记一些人,是他们在我最不安的时候,给了我安慰和希望;也是他们,在我母亲最危急的时刻,像战士一样为她挡住了死神和绝望……

    (一)

    时间倒回至于2022年12月30日。下午3时,正准备上节目的我,突然接到了父亲的电话。电话那头,父亲的声音破碎又着急:“快!你妈,喘不上气!”

    果然,还是出事了。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我还是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我匆匆赶到株洲市中心医院,掀开医院急诊楼的帘子,满眼黑压压的一片——里面全是人。医护人员或者三、四个人围着一张床,或者奔跑着推着急救床赶往急救室……争分夺秒,都在救人。这种情景,只有在电视剧的战地营救中才能看到。

    终于找到了母亲。急诊科副护士长陈学龄一边有条不紊地给她检查,一边又急切地询问我们母亲的各种情况。

    此时,母亲面色晦暗,言语不清,心率逐渐下降,血氧、血压也都测不出了。“我好……好累,冰儿……”我听到了她的呼喊,并从她凹陷的双眼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我慌了神。

    “快叫张医生,2床情况很不好!”陈学龄对身旁的护士喊道。

    病人猛增,床位僧多粥少。好在医院根据患者需求,及时整合病房,全院科室都收治新冠患者。“消化二科有1个床位,马上送病人!”来不及多想,我们推着母亲飞奔。

    惊心动魄的一晚上开始了。

    58岁的母亲胸闷气急伴呼吸困难越来越严重,面罩吸氧已经不能支持了。怎么办?急诊科测量脉搏氧饱和度63%, 血氧指数一直持续低到50多,明确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危重型),怎么办?胸部CT提示两肺弥漫炎性渗出改变(即俗称的“白肺”),随时可能需要使用ECMO治疗。怎么办?

    医生把我拉到外面,告诉我母亲情况不是很乐观。“你要做好心理准备。我们已经调配了一台呼吸机过来,插气管呼吸,给你母亲救命!但,先要熬过这一晚……”

    我的母亲还很年轻,我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和她告别。听完医生的话,我双脚发软……

    (二)

    在消化二科医务人员的照顾下,母亲终于熬过了这漫长的一晚。

    当时,正值株洲新冠感染的高位平台期,危重病人收治压力增大,为更好救治重症患者,市中心医院提前部署,对小红楼病区等三十多个病区按照综合ICU标准进行扩容改造,医务部和护理部都是连夜抽调的医护力量,组建了以业务骨干为主的重症医学团队,对株洲危重症患者进行集中救治。病情危重的母亲,被转至“小红楼”接受治疗。

    12月31日,是我母亲住进小红楼的第一天。眼泪哭干了的我,语无伦次对她的管床医生许伟说:“医生,您跟我说实话,是不是我妈没希望了?”

    许医生温和地看着我,说:“别害怕!我们都在!”

    短短两句话,却是我心理防线的救命绳。我告诉自己,不能泄气!我要鼓励母亲!要相信这些战士!

    2023年1月1日、2日、3日......8天,呼吸机支持、镇痛镇静、高流量吸氧、纤支镜肺泡灌洗、侧卧位拍背、呼吸道护理、血流动力学监测、ECMO、营养支持……在小红楼的病房里,许伟医生们全力以赴为我母亲这样的危重患者争抢时间。

    母亲插着气管,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血氧时好时坏,血压也不太稳定。一旦呛着就无比痛苦挣扎,母亲因为卧床,尾椎骨处又长了褥疮,好大的一块疱疹烂掉了。我把泪水吞到嘴里,呼唤着母亲。我的手触摸着母亲的皮肤,切切实实的感受到骨瘦如柴,80多斤的身体,又皱又软,母亲真的衰弱了……我居然还停留在母亲从前130多斤的印象里。我多久没有触摸过妈妈?我多久没有给妈妈洗过脚?我有多久没有这么认真地看过她的眼睛了?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不孝!

    我很无力,但又需要勇气。我第一次在医院呆那么久,第一次感觉和死亡如此近,第一次看到了这么多医疗设备和数据分析。每一天都在崩溃中度过,又重新站起来。我每一天都在心理建设:会好的!老妈!

    我按照许医生的叮嘱,给母亲用热毛巾擦身子、做手脚按摩,每隔一个小时翻身一次,记录排便量的大小,用破壁机打碎食物通过胃管给母亲喂食,放母亲平时喜欢听的歌曲,一遍遍地和母亲说话鼓励……

    (三)

    生命,真的有奇迹!

    经过治疗,母亲的血氧指标稳定在了95以上!在“小红楼”的第9天,母亲醒了!

    她微微睁开眼睛看了下我们。我和弟弟喜出望外,许医生也开心得像个孩子。

    每天早上八点半左右,“小红楼”的主任医生和许伟医生都会准时过来查房。母亲已经成功拔掉了管子,可以用鼻子吸氧了。

    过了一个鬼门关,许医生特意叮嘱我,后面还有许多要做,不要掉以轻心。

    在医疗团队精心照料下,母亲一点点地转好。这无形中也给了医生和别的病友莫大的力量和勇气——活下去!

    “小红楼”的医生们每天都在交班、查房、开医嘱、处理新问题、会诊、插管......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碰到需要抢救的情况,他们神经瞬间紧绷。重症医护团队给予每一位患者的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治疗、早期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抗凝、俯卧位通气的治疗。

    插管准备、抢救准备、实施救治,整个过程可能会持续近50分钟。许医生说,不累,那是假话。住进“小红楼”的,大都是病情严重的老年人。插管上呼吸机后,老人呼吸窘迫得以改善、血氧逐渐升高,血压也恢复稳定,这里的每一位医生战士,为每一位患者争取到了生命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危重病房里不再冰冷和可怕,满满都是爱和感动。我和弟弟终于放松下来,然后相拥而泣……

    (四)

    最后,我还想感谢的一位护士小哥哥。他,太给力了!该怎么形容他呢?

    他仿佛天生有三头六臂,他可以给我母亲输液、翻身、测体温.....同时还要兼顾五六个危重症患者的照顾。碰上需要外出进行CT等检查时,他还要为母亲调试上移动呼吸机,带着氧气罐,连床加设备一起推去,陪同检查的同时随时监测生命体征。

    他可以细心到为了避免卧床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同时逐一对患者进行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翻身、床旁血液滤过,并且不断快速移动、救治患者……

    我看着这位护士小哥哥,早餐成午餐、午餐成晚餐、晚餐成夜宵。我为他担心。

    母亲拔管的那一天晚上,机器发出的危险信号,母亲血氧不稳定,一下子从95掉到了70。他当即果断采取吸痰刺激方式,让母亲大口深呼吸,血氧一下子就上来了。我们的提到了嗓子眼的心,又放下来了。

    母亲出院后,我才打听到,这位长着三头六臂的护士小哥哥叫方琦。

    方琦,谢谢你!

    (五)

    只有经历了,才有发言权。我看到的彭苏娜教授、曾一千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已日夜作战数日。先不说复杂的治疗护理,光是为一位患者实施俯卧位治疗,大约需要5至6个医护人员一起、耗时10分钟才能完成;俯卧位后,更要时刻关注患者情况,及时清理痰液、鼻涕、口水,查看管道,以保持气道畅通。搞定一位患者,几名医护人员常常已经汗流浃背了。

    2023年1月17日,在“小红楼”治疗19天后,我母亲终于顺利出院了!经历了这一次,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

    这两个月,我们大部分人都经历了各自的一场“大考”。这场“大考”,让我们更加珍惜健康,热爱生活。而当我们经历“大考”之时,医护人员也一样经历着至暗时刻。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但他们不得不发着烧、带着“刀片嗓”披挂上阵。那些争分夺秒的步伐,都是在为患者的生命奔跑。

    哪一个冬天不能逾越?哪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让我们心怀感激,心存感恩,一起走进又一个春天……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