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门前三小”招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近年来,为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切实推动基层民主自治,攸县依托“门前三小”工程(即家门口的“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对基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了一次创造性的探索。如今“门前三小”在攸州大地遍地开花,成为攸县的一个文化品牌,同时也是党组织的前沿阵地和人民群众反映诉求、提出建议的平台载体,在攸县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蓝图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突出“便”字,将阵地建在群众家门前。以“凝心聚力,民心向党”为目标,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将反馈社情民意的平台建在村民“门口”,目前全县建成“门前三小”715个,其中示范点65个。一是坚持群众主导。坚持群众自愿、自下而上的推进模式,只强调场地必须达到的标准,其他包括筹资、选址、筑坪、选人、定房屋等,都交给老百姓自己来做,由群众自筹资金、自行建设、自主管理、自我服务,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二是突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闲置民房、旧村部、空置学校等进行建设,条件不成熟的可先期建设“一小”或“二小”。充分发挥本地乡贤作用,在申报“门前三小”项目建设时除场地达标外,必须明确保证有一个以上当地的乡贤来主导并全面参与管理。三是创新载体模式。探索依托“门前三小”建立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站,将“门前三小”融入“一家两室一站”三级代表履职平台,定期组织领导干部代表、“一府一委两院”负责人入“家”、进“室”、到“站”接待群众,畅通代表与群众、代表与政府部门双向联系渠道。

    围绕“创”字,让活动融入群众生活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的实践理念,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在为基层人民提供优质文化服务的同时,将老百姓的困难诉求收集上来,让社情民意既“通天线”,又接“地气”。一是开展代表联系群众活动。依托“门前三小”平台,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等宣传活动,走进村民门口的“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把“开门立法”的理念传递给基层群众,深入了解基层群众当前的急难愁盼问题,及时形成代表建议交办给有关部门。二是开展部门联动共建活动。省市文明单位、相关县直部门定期或不定期与“门前三小”开展结对共建,根据自身职能,打造理论宣传、乡村治理、矛盾化解、乡风文明、敬老孝亲、文旅服务、清廉文化、法治文化等“门前三小”品牌,定期开展特色品牌活动,做到资源共享、活动共办、项目共抓、成效共显。三是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将“门前三小”列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采取“政府主动送活动”和“群众自发办活动”相结合,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在“门前三小”开展送党课、送电影、送培训、送戏曲、送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切实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聚焦“暖”字,把实事做在群众心坎上。一是监督民生实事票决项目。今年,县人大常委会以“项目征集由代表参与、项目确定由代表票决、项目实施由代表监督、项目成效由代表评价”为原则,通过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将“门前三小”建设项目确定为2022年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项目之一,在各乡镇新建“门前三小”100个,并通过代表视察、专题调研、专题询问、听取和审议落实情况报告等形式,加强对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过程可查、结果可评、成效可检”。二是提升代表建议办理质量。探索推进“商、协、督、评”的“四字”工作模式和“1+1+N”(即:1名主任会议成员+1个委办+若干代表)的工作机制,推进建议办理进程,努力将一件一件装满民意的建议办好办扎实。代表建议办结后,组织各委办、委员走进“门前小三”广泛开展走访座谈,现场听取群众与代表对建议办理结果的反馈意见,对建议办理效果进行分类评价,提升评价结果客观度、真实性。三是提高基层治理民主化水平。通过“门前三小”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向基层群众广泛传播民主法治思想,增强广大居民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指导村(社区)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引导村民运用民主协商、法律等手段调解处理矛盾纠纷及急难愁盼问题。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