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子飞霜镜铜镜中的盛唐气象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文物名:真子飞霜镜年代:唐出土年代:1981年出土地点:醴陵市均楚乡(现均楚镇)樟树湾村规制:直径15.3厘米,缘厚0.5厘米材质:青铜馆藏地:株洲市博物馆

    郭亮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的这句话大概是最为政论写作者所热衷引用的名句之一,多作规劝统治阶层检点自身之用。哲理之外,亦富生活常识——至少在传主魏徵所生活的唐代,铜镜是件极为常见的生活用品,不然魏徵也不会随口道来规劝唐太宗。

    据考古研究发现表明,铜镜最早出现在商代,起初是作为祭祀利器的,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有了照影之实用功能,不过,因其价值昂贵,只有地位很高的贵族阶层才能享用,民间梳洗,仍以“临水照影”为主。到西汉中后期,经济飞速繁荣的同时,也推动了铜镜制作工艺的技术飞跃,以往只有贵族阶层才能享用的铜镜开始慢慢走入寻常百姓家。唐宋时期,经济愈趋繁荣,铜镜制作工艺也愈发精良,出现了不少艺术样式及表现形式迥异的各色代表铜镜,是铜镜史上的巅峰时期。明清之后,随着近代玻璃的诞生,铜镜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株洲市博物馆内,亦珍藏着一面代表铜镜制作工艺巅峰的唐朝铜镜,系1981年出土于醴陵市均楚乡(现均楚镇)樟树湾村。该镜为葵花形,龟形纽,平边。镜背图案十分精美,栩栩如生。分为内区、外区两部分。内区饰玄武戏水。外区又分上、下、左、右四幅图案;上图为云山叠嶂,朱雀飞翔;下图为水波荡漾,瑞气腾空;左图为老叟抚琴,竹笋挺翠;右图为凤鸟展翅,松柏常青。正是中国古镜史最最富争议性的“真子飞霜镜”之一款。

    所谓“真子飞霜镜”,是指其铭文而言,乃唐代铜镜中十分著名的镜类,见于不少著录,有菱花形、葵花形二种。镜背纹饰通常以龟身与荷叶组成镜钮和钮座,钮下方有荷池,池中伸出一枝硕大的荷叶,叶中突起一龟,镜钮及钮座即由此构成。镜钮一侧修竹数枝,其旁一人端坐,置琴于膝,前有几案,上有什物。此人正在抚琴弄弦,观之若有琴音缥缈。另一侧树下有鸾鸟一只,正在独自起舞。上方山云半月,表达远方祥云中群山重叠之意。云下田字格中铭“真子飞霜”四字。也有的此处无铭文,作祥云托月、飞鹤翱翔之状,株洲博物馆馆藏的这枚铜镜即是无铭文者,其他纹饰、纹样均与各式典籍种所记无二,亦与他处出土之有铭文款铜镜之纹饰、纹样极为近似。

    之所以说这款“真子飞霜镜”是中国古镜史上最富争议性的铜镜,乃是因为,铭文“真子飞霜”之意,在学术界争论千年,也没有个统一的说法。有认为“真子”是取修真炼道之意,“飞霜”即元霜裴航遇云翘夫人的故事;有认为“真子”系人名,“飞霜”为琴操名;现代学者朱江提出,“真子”即真孝子的简称,“飞霜”是古琴曲调十二操之一“履霜操”的别称,镜纹内容则叙尹伯奇放被逐于野的故事;日本学者多称其为“伯牙弹琴镜”,近人沈从文亦持此论,其《铜镜史话》中有“唐镜子俞伯牙弹琴也穿羽衣”句,查唐代人物镜中弹琴穿羽衣者,只有真子飞霜镜,如此说来,真子飞霜镜中弹琴者则是俞伯牙。从整个镜纹审视,弹琴者穿道服羽衣,远处仙山祥云,旭日幽竹,微风轻拂,池水碧波,真子操琴独奏,丹凤闻曲起舞,营造了太平祥和的仙道气氛,蕴涵了道家虚幻的实质,表达了归隐山林、养身修道的主张。荷叶上灵龟静憩,天际间仙鹤翱翔,正是道教故事中经常出现的得道成仙的理想境界,迎合了君王修炼长寿的欲望,也与唐早期朝野上下浓郁的道教信仰相契合。

    尽管学术界对“真子飞霜镜”这款唐朝有名的铜镜的表现内容还存有争议,但此款铜镜以其纹饰之华美、工艺之精湛,再加唐人著录中时有收录,故成唐代铜镜中一款最为流行的品类,后世各地皆有出土,亦包含出土于醴陵市均楚乡(现均楚镇)樟树湾村、现珍藏于株洲市博物馆的这一枚——这枚铜镜纹饰绮丽,铸作精美,展现了唐代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是升平盛世之生动写照;镜之外形为葵花形,显然是受中亚波斯萨珊王朝文化影响所致,也是唐代社会开放的一个表征……所谓盛唐气象,除了文人骚客的翰墨飞扬之外,更多的细节都隐藏在这些日常生活器物之中,若是心向盛唐之文治武功,这枚珍藏于株洲市博物馆内的“真子飞霜镜”,当可作为了解大唐盛世的一个侧面。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