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千万产业“孕育”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加工厂里,工人正在切割竹料。 邹怡敏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怡敏

    春节前,绕着山路十八弯,驱车2个多小时,记者来到渌口区最偏远的李家村。墨绿的山野,楠竹绵延如海,离原长冲中学越近,机械的轰鸣声逐渐替代了宁静。

    这个闲置的学校因前坪面积大等优势,被改造成竹木加工厂。成百上千根楠竹码放在地,经起重机起吊送至断料区。厂房内,切割机、破片机等机械次第排开,工人们操作着加工设备,看着竹子从竹筒变成竹片,再变成竹筷、烧烤签、牙签等。

    唐嫦娥今年47岁,她的丈夫患病在家需要照顾,她无法外出打工,“工厂试生产时,村里就喊我来做事,我负责抽丝,一个月收入1500多元。”尽管生活不易,她脸上依然笑意盈盈,亮晶晶的眼睛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打心底里感谢驻村工作队给村里带来的改变。”唐嫦娥说。

    2021年5月,市派驻村工作队进驻李家村,因地制宜,帮助村民在“青山”中掘金。一年多来,大力发展楠竹、油茶产业,两个产业发展潜力均有望过千万,为李家村实现“消薄”、发展长效富民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下“竹”功夫,集体经济“消薄”

    为什么要建竹木加工厂?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李家村林地面积有12000亩,楠竹约占三分之一,且品质好、生长快,但没得到有效利用。而市场上竹制品需求很大,村里90%以上有劳动力的农户又有砍竹送厂的意愿。”来自市公安局的驻李家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蒋沙阳抛出一组数据,在给村里制定产业规划时,他和驻村队员张良将、陈冬芳首先做了细致的摸底调查,并与镇干部、支村“两委”、村民代表到炎陵等地考察竹木加工企业。

    发展方向确定后,工作队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厂子建在哪?选址讨论会上,村干部、村小组、村民提出了一些地点,但经踏勘,发现这些位置属于基本农田范围,因而被全部否决。

    “原长冲中学闲置着,面积大,改成加工厂成本低、建设周期短。”李家村党总支书记贺靖提出建议,有村民觉得把厂建在外村怕不好协调关系。工作队员认为,这样可以就近利用长冲村的楠竹资源,实现共同发展。道理越辩越明,厂址一锤定音。

    建加工厂不是小事,谁来经营?怎么经营?大伙没有经验,光靠村集体自主经营风险太大;若引进老板投资,只收租金,风险小了,利润也低了。“发展村集体经济,要想长效可持续,就要把自己当家长,算好责任账、经济账。”工作队提出与第三方合作经营的模式,并对可能出现问题一一剖析,最终,大伙达成共识。

    把计划书变成工厂实体,工作队带领支村“两委”攻坚克难加速前进:去年6月23日,加工厂破土动工;6月底,市公安局、市委老干局、市妇幼保健院3家单位的后盾帮扶资金到位;7月中旬,厂名出炉:株洲李家盛峰竹木加工有限公司,并完成工商登记;9月6日,加工厂配套项目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据估算年发电量10万度以上,可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年……

    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李家村山高林密,上山很多地方无路下脚;有的组不让外组的人砍竹子;还有的人变相找茬。面对困难,工作队员多次召开夜谈会商讨,想对策、解疙瘩,一方面鼓励村小组、村民自发开辟林道、除杂;一方面寻找专业砍伐队合作,同时制定竹子收购奖励政策,激发村民砍伐竹子的积极性,保障竹子供给。

    11月15日,原长冲中学锣鼓喧天,加工厂正式投产。这个总投资210多万元建成的竹木加工厂,可年加工楠竹7000吨以上,年产值超600万元,每年可为村民增收3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约50万元。

    低改加“油”,村民持续增收

    据测算,一个农村人口种植经营3亩油茶,即可稳定脱贫;种植经营20亩油茶,即相当于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致富奔小康。在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油茶成为偏远山区村民增收“黄金果”的案例数不胜数。

    “2021年,李家村产茶油近3万公斤,按市场价70元一斤左右计算,产值就有400余万元,潜力很大。”蒋沙阳介绍,2022年,尽管遭遇干旱天气,但该村油茶仍丰收高产。

    但李家村油茶林也存在不同程度地荒、老、残、密、杂等问题,管理粗放,植株结果差异大,再加上提前采摘时有发生,导致出油率降低,油质大打折扣,只有解决这些问题,产量才能实现飞跃。

    实施油茶低改是必由之路。工作队在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李家村油茶林垦复提质改造项目可行性报告,又到林业局争取支持。2022年该村低质油茶林改造项目892亩成功落地,并获得配套资金升级改造油茶作坊。在区林业局支持下,请来专家开展培训,现场演示油茶疏密、整形修剪、复垦施肥的技巧,帮助村民提升管理水平。

    “我们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5500亩低质林全部垦复,按照垦复后第三年产量翻1至2倍估算,5至7年后,李家年产茶油预计可达15万斤,村民人均年增收4500元,村集体年增收50多万元,可望打造成第二个千万产值项目。”蒋沙阳告诉记者,他还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在主管部门支持下,修建低质油茶林道,那将为楠竹、油茶两个产业带来发展便利。”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