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巷渌口老街的红色印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鲁新民

    我是益阳籍的株洲人。儿时,渌口对于我,就像宇宙中的一颗遥远星辰,不知名姓,更不知坐落何方。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在毛选第一卷的首篇文献中,我才知道大革命时期有一个叫渌口的地方,将伏波岭庙内的大小菩萨堆于一角,农民无异言,这便是当年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参加工作到株洲,有缘结识渌口。因其浓郁的民风民俗无不渗透着迷人的魅力,竟使我这外乡人对渌口一往情深。

    渌口老街有条伏龙巷,迄今保存完好。它静静地躺在沙窝里码头上首不远的墙缝里,最窄处不足2米。然而,当今居民均不知该巷的尊姓大名。这也难怪,小巷内的住户门牌标明“伏波岭”。伏龙巷的古老地名仅尘封在民国时期《醴陵县志》的地图中,唯有巷内原始的麻石路面和翻越坡地的麻石阶梯,被悠悠岁月磨炼得光滑陈旧,还保留了渌口老街那份罕见的沧桑。

    古巷位置未变,仍然年复一年地横跨巷内与伏波岭相连的山峦。地势不高,却颇占几分险峻,恰似依江而卧的巨龙。那龙脊,便是巷内最高点的三岔道口。沿龙脊往左,伴随粗壮的麻石护栏,可直达伏波岭;越过龙脊往下,可直抵渌江或前往下游的沙窝里码头。或许这便是伏龙巷得名的由来。

    祖居巷内龙脊处的汪氏兄妹,年近古稀。说到该巷历史,他们娓娓而谈充满自豪。据其介绍,这条巷本是通往伏波岭伏波庙的唯一道路,过去巷子两旁有不少青砖大屋,在龙脊的三岔道口还有一个巨大的拱形门,1927年毛主席考察渌口农民运动,就是从这里出入伏波岭夜宿伏波庙的。

    1968年冬,地方政府重修伏波庙,开设纪念馆,同时在接龙桥码头附近的正街上另建通往伏波岭的大门,以方便群众参观。1990年,县文化部门搬迁至伏波岭后,便将伏龙巷通往伏波庙的古道封堵,以利文物安全。自此,古巷变成了住户的庭院。他们架设晒衣竹竿,女人的花衣和婴儿的尿片在竹竿上尽情地享受阳光;一阵阵南风吹过,五颜六色的布片抖动身躯,活像远洋轮船上的万国旗。缺失了交通功能的伏龙巷,逐渐被遗忘,谁知它又为后人留下了这样一份珍贵的红色基因遗产。

    伏龙巷的命名,虽不知始于哪朝哪代,但是承担了风险的。辛亥鼎革前,至高无上的帝皇都是真龙天子,你要伏龙,那不是满门遭斩的罪状嘛?而渌口人偏偏不信邪,他们在古巷的龙脊上逍遥自在。1926年的农民运动高潮时,伏龙巷行人如梭。那些戴头巾穿草鞋的农民协会会员高唱“梭镖亮堂堂,农友来武装,打碎旧世界,翻身得解放”。那种豪爽,至今仍留在浓墨重彩的红色记忆中。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