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株洲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基因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新时代新征程,株洲作为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文化重镇,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擦亮“株洲文化”品牌,为加快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提供更为深厚、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以项目为抓手,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内容为王,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把项目的内容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立足株洲文物、“非遗”等资源,突出株洲炎帝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特色文化,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结合特色与人文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打造既能实现文化价值又能契合市场需求的旗舰项目。二是抓好项目建设,遴选扶持示范工程。高度重视文化产业项目的推进工作,建立专班,定期开展进度调研和督查考核。加快构建以韶山至井冈山铁路为主轴的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利用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三大动力产业带动工业旅游发展,不断完善炎陵、醴陵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遴选一批具有带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优质文化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进行培育和推广,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产品、业态或模式,从而实现整个行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增强群众文化的获得感。全面推进文化设施提质升级,加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村民小组(小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快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 “智慧株洲”建设进程,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项目,提升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多样性。坚持多元治理理念,通过完善政策制度设计,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治理体制改革,在落实《株洲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范围和程度;强化政策激励效应,通过政府购买、税收优惠、荣誉激励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优化多元参与机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组织的培育机制,重点培育文化志愿者、新乡贤、文化能人和非营利文化组织等主体力量,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格局。

    以融合为基础,构建株洲文化发展新格局。一是打造“文化消费新高地”,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优化消费场景,打造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全面推进国家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工作,重点做好“两区三带六地多点”布局,各县(市/区)要结合区域优势资源,培育一批具有共同富裕特征的文旅消费IP,鼓励地域相邻、交通相接的县(市/区)消费互补联动,提高影响力;丰富消费供给,提升文化和旅游产品质量。聚力建设长征公园株洲段基础设施项目,推进酒埠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等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名片性重大旅游项目,全面提升文旅消费的辨识度;推进数字化改革,加快公共文旅场馆和消费场所智能化升级,鼓励文旅企业和商家探索在线创造、在线体验、在线消费新模式,推动一批数字文旅消费新场景落地。二是树立“大文化观”, 发挥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效应。进一步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大健康产业等其他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以“大文化”战略眼光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创新引领性、典型示范性的项目集群,抓住文化+农业、文化+科技、文化+养老等新领域融合发展的新机遇。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