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分工负责”变“负责分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朱理平

    日前召开的一次全市大会上,市委领导讲了一个故事:某社区发现辖区内一个安全隐患后,立马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不久,上级部门竟然给社区发了一个该隐患的限期整改函。也就是说,事情兜兜转转,社区发现并上报的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仍需要社区自己解决,解决不好,还可能背个处分。这合理吗?显然不合理。但这种明显的不合理,却经常出现。

    谈起基层工作的压力,有句话说得很形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面对基层的不堪重负,需要反思一下“千条线”的合理性。给基层减负,一些地方却“越减越负”,本质上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祟,是一些部门将“分工负责”变成了“负责分工”,层层加压,向基层递去了太多的“线”。

    比如,一些部门承担了某项改革任务后,工作仅仅是确定改革试点单位,之后就当起了“甩手掌柜”,既不给政策、方法,也不给资源、资金,倒是年底了,又“狮子大开口”地要“经验总结”。又如,一些部门将本应自己做的事情,“层层压实责任”,分配到下一级或者基层乡镇(街道),还动不动举起督查、问责大旗,“逼”着基层为部门完成任务、探索经验。

    凡此种种,让我们看到了“官老爷”的“多如牛毛”,也看到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有苦难言”。

    工作要干好,当然少不了部门与基层单位的密切合作,但合作是双方相辅相成、各尽所能的共同努力,不是一方无底线分配任务、另一方无条件配合工作。作为掌握政策制定、资金分配权力的部门,本身就应该是本行业、本领域工作的推动者。但不少部门习惯变“分工负责”为“负责分工”,硬生生将自己“运动员”的身份变成了“裁判员”。要改变这样的风气,既要少点“人人都自以为是裁判员”的官僚主义,又要多点“人人都能当运动员”的实际能力。

    去年,株洲全面开展“干部能力提升年”活动,今年正在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两个事关干部能力提升、作风转变的活动,从本质上正是要求我们既纠正思想痼疾,又增强干事本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专业敬业的作风推进工作,而不是任务压顶时无力应对、工作到手时胡乱分配、总结成绩时邀功请赏,将所有部门的事、自己的事向基层推得一干二净。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