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与提质,在园区协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捷

    服饰(纺织)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是我市重点培育的“3+3+2”产业体系之一。近年来,株洲强化对服饰(纺织)产业发展布局的统筹谋划,突出区域特色,全市服饰(纺织)产业发展形成了以芦淞为核心,荷塘、醴陵、茶陵、炎陵等其他各区县(市)特色产业园区协同的发展格局。

    智造升级

    船湾“制服专家”争相自我革新

    兔年春节过后,醴陵市船湾镇大大小小标志服企业追赶订单的机杼声几乎就没停过。

    走进亚西欧服饰的大门,7000多平方米仓储面积,18000多平方米配置中央空调的现代化标准生产车间,窗明几净;全自动电脑裁床、全自动充绒机、自动上袖机、自动缝制设备等400余台设备沙沙作响。

    “我们现在采用的是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流水生产线,去年8月刚刚改造完成,是醴陵首家通过现代化标准厂房验收合格的单位。”亚西欧服饰的易总说,“目前车间的自动化程度接近60%,等有了更先进的新设备,我们还会继续升级。”智能化生产给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年产值从7000万元提升至9000万元,出货量年均增长了20%。

    在“亚西欧”动作之前,船湾镇34家规模以上服饰企业也都在进行着改造。

    国盛服饰在已有德国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基础上,今年又引进了日本重机自动开袋机,生产车间达到了70%的自动化率,生产效率提升了50%,产值大大提高。曾经承接过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制服、德国慕尼黑地铁站制服等多个大型订单项目的韶峰服饰,2017年起启动了转型升级。去年,韶峰服饰收获超1亿元的产值。虽然手上订单没停,但韶峰服饰的眼光早已投向更广阔的市场。

    “上一届服博会我们参展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今年还会参加。”韶峰服饰的周总表示,展会订单已占其客户来源的六成,不只服博会让他充满期待,下一步还想投身上海进博会的更大舞台。

    一边是企业在修炼“内力”,另一边投入8亿元打造的醴陵(船湾)服饰产业园预计在年底完成竣工验收。一个人口不到3万的小镇,上世纪80年代由一家社办服装厂起步,现有服饰行业注册企业近600家,从业人员1.5万人。号称“中国职业服装名镇”“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十大活力集群”,电商、智能智造等相关产业链项目都已提上日程。

    跑步进园

    合泰加工企业忙扩产增值

    与船湾发展经历类似的合泰片区,今年把“上楼入园”当做了重点工作,配合芦淞区引导服饰加工企业向工业园区标厂转移。

    目前20家企业已搬迁完毕,累计面积4.08万平方米,有意向进行产业转移的服饰加工企业达31家,其中大部分进驻了白关服饰产业园。

    正月十八,80后郴州人曹智刚挑好了日子,带着自家人马搬进白关服饰产业园,成为首批入园的合泰服饰加工企业。过去在合泰,他租用一栋五层民房当厂房,现在直接买入2000平方米标准厂房,正是因为看好园区的发展前景。

    “来之前员工嫌远不想搬,现在搬过来以后,个个都不愿意回去了。这里生活、生产的整体环境都提升了一个档次。”曹智刚告诉记者。

    带曹智刚来株洲入行的舅舅李友才去年年底也来了白关服饰产业园。李友才在十年前就有了购买厂房增产扩能的念头,此次大手笔要了6900平方米厂房,一边赶工一边继续装修,他盘算着将现在五六十人的规模扩充至四百人,把品牌打出去,预计产值至少能到1个亿以上。

    记者从荷塘区服饰产业链获悉,荷塘区将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服饰产业链发展的指示精神,以“自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及“多合一”消防隐患整治为契机,全力以赴推动服饰产业转移转型发展。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宣传白关服饰产业园标厂优惠政策,不定期召开“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加强与经营业主的沟通,做好日常的服务工作,引导合泰地区部分规模、龙头企业率先进驻园区,带动其他中小微服装加工厂分批有序转移,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并完成产业转移任务。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