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攸县人做过年馃子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孩提时代,物资匮乏,市场上很少有馃子卖。囊中羞涩,也买不起。临近过大年,家家户户都做馃子。馃子,旧式糕点的统称。攸县县北叫馃子,县南部则叫饭朵。

    薯片是过大年必备的当家馃子,攸县地域叫做薯皮。从生产队里分到红薯,挑回家,选出部分个大、体形匀称的做薯皮。

    做薯皮的薯,须搁放在通风透气的地方,摆放一个月左右。待红薯中部分淀粉逐渐水解为糖,削去皮,刨成片,入沸水中稍焯,捞出薯片晒干,锅中水熬制成薯糖,留着过年用。

    待年关,将晒干的薯皮再加工成炒薯皮、油梳薯皮、油爆薯皮。

    炒薯皮:将细沙入锅,烧得滾烫,再倒入薯皮,和着热沙反复翻动;始爆火,渐文火,待薯皮变脆、呈橙红色,筛去细沙即可食用。

    比较讲究的人家,炒制好的薯皮后,再进行一次简单的加工:在锅里放少许食油,烧沸油后,倒入已炒脆的薯皮,反复搅拌,使薯皮表面抹上些许亮晶晶的油。这叫油梳薯皮,费油少,口感好一些。

    还有一种,叫油爆薯皮。将干薯皮稍稍浸泡,入锅油炸。油爆薯皮松酥可口,但太费油,普通人家不可有此奢念。

    制作兰花根。将糯米粉,和少许芝麻、茴香,加水搅拌,捏成大饼,入锅蒸熟。摊放在案几上,擀为薄片,切成三寸长、筷子粗的条子。将三根条子合为一组,弯成圈,两头衔接、黏合,再一根根剝开、拉长,拉成几个连环圈,有些像奥林匹克的会徽,烘干后拌细沙炒脆,或油炸。

    大花片,攸县人叫猪耳朵。民国时期,攸县新市刘万盛制作的猪耳朵为最佳。其原料配方和制作方法,一直传承至今,成为攸县食品的一大品牌,称著湘东各地。许多年来,只有周阳元一个家庭作坊生产,其曾祖父曾在刘万盛的糕饼厂做工。恐配方外泄,没有雇工,每天只能生产一百六十斤左右的成品,常年供不应求。

    旧时人们手中拮据,许多家庭都是自己制作,虽粗糙,远不及市场的猪耳朵松脆可口,但能省钱。制作方法: 糯米米粉和籼米米粉各半,分别拌些八角、茴香之类的调料。将糯米粉入锅稍炒,籼米粉则须以文火炒成浅黄色,分别和以少许水,做成很硬的饼、擀为指厚的片。两片叠合,巻搓成筒,以利刀切成薄片,入锅油炸后,一轮轮,红白相间,煞是好看,酷似树木的年轮。

    冻米糖。旧时攸县农家,将糯米稍加浸泡后,入锅炒脆,拌以薯糖,倒入糖模,用滚筒碾压。糖模: 四块约一尺长、二寸宽的木板,榫合而成的正方形框架。滚筒: 一截杯口粗的圆木,中段与糖模的空间同宽,两端有凸出模外的把手。手握把手,反复压紧,待糖冷却凝固后,卸下糖模,将囫囵的糖块切为片,即是又脆又甜的冻米糖。

    过了腊月二十四的小年,就开始炒馃子。家家户户的上空都冒着滚滚浓烟,一片尖厉的锅铲和锅子刮擦声,夹杂着小孩喜出望外的欢叫声。

    也从市场上买一些自己不能制作的糕点。从前,市场上流行的只有当地盛产麻糖和精饼。麻糖,以饴糖和芝麻制作,又甜又脆又香,形状各异。鸽蛋大的小球叫麻丸,或圆或方的块状叫糖饼。精饼,糯米粉制作的小饼,红糖为馅。为防粘连,表面蘸有半生不熟的炒米粉。漱白、软嫩可口,深为老人和小孩喜好。

    新年之初,来人拜年,即视来客的人数,用小盘或大盘端来馃子。果盘底层装炒薯皮,上面装兰花根、猪耳朵、冻米糖、炒黄豆等自制的馃子。顶层也盖少许从集巿上买来的糕点、糖果,点缀高雅和不俗,马上被稚嫩的小手抓个精光。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