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如何锻造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春林 通讯员/刘萍

    “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这句台词放在任何地方、任何行业都很贴切。因为,一流人才的去留往往意味着一个行业的兴旺与衰败,意味着一座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与落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近年来,我市在实施人才优先发展、突出人才培育等层面蹚出一条新路。全市人才总量已达59.8万人,其中专技人才30.1万人、高技能人才13万人。

    日前,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国资委等部门联合评选的首届“株洲工匠”名单发布后,获得了全社会关注与点赞(详见本报1月17日头版)。

    毫无疑问,工匠是人才梯队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制造强国战略引领下,工匠愈发珍贵。本期,我们聚焦株洲工匠,借鉴他山之石,剖析株洲工匠锻造新路径,努力为“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提供能量无限的技能人才支撑,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他山之石

    德国:“双元制”职教重能力

    何谓工匠?

    《新华字典》释义为: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的人,可称其为工匠。工匠们身上火热的家国情怀,在技术上刻苦钻研,锐意精进,戛戛独造,是为工匠精神。

    哪里的工匠品牌响当当?

    很多人都会想到德国。该国以制造业闻名,生产的机械产品在质量、使用寿命及可靠性方面均居于世界前列。

    业界早就对德国的工匠培育做过探讨。大家普遍认为,支撑德国成为制造强国的,除了大量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还有庞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培养出大量优秀技术工人的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早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标杆。

    将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把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模式,学校、企业各为“一元”。通过校企合作,以学徒制方式共同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基础知识,通过在企业实习获得实践操作机会,对应的拥有学生和学徒工两个身份。他们在企业和学校的学时比例约为6:4。

    为确保“双元制”有序开展,德国从法律法规、经费来源、师资培养等层面进行引导与保障。“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和企业是法律规定的合作伙伴,要共同使培训达到最佳效果。人才培养的经费由国家、企业、团体、个人共同分担,在国家的优惠政策引领下,企业自觉承担职业教育的投资,大力支持德国职业教育的壮大发展。

    近年来,德国联邦教研部联合联邦经济部、财政部共同提出“经济与未来”一揽子措施:一方面,推出“保护学徒制”援助计划,重点资助卫生、健康与社会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和机构,鼓励其在疫情期间继续扩大培训场所、增加学徒岗位;另一方面,顺应“工业4.0”、数字技术发展等新趋势,发起“职业教育4.0”倡议,旨在制定数字化培训措施、改革培训专业和内容,以打造数字经济时代具有更高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德国职业培训新模式。

    上海:实施工匠培养选树计划

    视角回到国内。

    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改革试点城市,立于改革开放潮头的上海出台了《关于推进新时期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新时代上海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深化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在构建和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提高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等方面成效显著。

    2015年实施的“上海工匠”培养选树计划,每年培养选树100名工匠人才,到2025年将选树1000名“上海工匠”。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一个工匠“选拔、宣传、提升、服务”的闭环体系,全方位打造工匠品牌,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窥一斑知全豹。分析“上海工匠”崛起,不难发现其主要有如下进阶路径:

    首先是打破条条框框,不拘一格选拔工匠人才。从选拔对象看,不受年龄、性别、学历、职级、职称、技能等级、工作年限、荣誉基础等条件限制,广开门路选拔“上海工匠”;从行业职业看,涵盖制造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业、公共管理业等15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从推荐渠道看,除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优势推荐之外,大力支持社会团体、行业协会推荐各自领域中的优秀人才,并在微信公众号、“随申办”、一网通办等渠道开通自荐。

    其次,工匠培养选树始终聚焦重点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于上海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关注基层一线,关注操作岗位职工,关注产业工人聚集的重点领域和行业。2021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18.3%。

    与此同时,上海市总工会联合上海开放大学创建上海工匠学院、合作开设工匠研修班,共同开展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内容研究,探索学员岗位贡献和成果转换为学历教育课程学分的机制,为工匠人才成长搭建起终身学习的平台。

    在上海看来,“上海工匠”培养选树只是途径,更重要的是发挥工匠示范引领作用,聚焦做大做强工匠品牌。

    为此,上海成立了由数百名工匠组成的服务队,深入制造业企业集聚的园区,服务非公企业1500多家,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200多项。借助微信、微博等信息化手段,通过技能分享会、技艺研习班、演讲报告会等形式,将工匠个人技能、技艺以及心路历程、成长故事、感人事迹等与广大职工分享,弘扬工匠精神,激励广大职工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目前,上海已形成了工匠纪录片、工匠学院、工匠研修班、工匠讲堂、工匠俱乐部、工匠服务队、工匠人才库、工匠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十大工匠品牌”,品牌溢出效应不断增强。

    把脉株洲

    聚沙成塔才能内外飘香

    放眼望去,株洲工匠的培育与成长环境和路径,可以说是探索不止,亮点纷呈,但低颔沉思,可发现尚未形成体系,亟须升级凝结成株洲工匠品牌。

    锻造工匠,株洲握有一副好牌。

    工业底蕴浑厚,职教科创可圈可点,产业工人队伍庞大。作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这里诞生了新中国工业史上的300多项“第一”,跻身“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市”行列,已是我省乃至全国制造业走出去的闪亮名片。

    截至去年底,株洲有大国工匠1名、湖湘工匠3名、湖湘工匠提名奖获得者4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名,全国技术能手42名;湖南省技能大师10名、湖南省技术能手165名;株洲市技能大师50名、株洲市技术能手489名。

    好牌在手,关键是怎么打?

    2021年11月22日,我市印发了《株洲市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行动方案》。去年,我市又召开了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会议。大家普遍认为,培育株洲工匠,株洲优势明显,大有可为;锻造株洲工匠品牌,需要高位推动,部门联动,将好做法、好探索归纳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内外飘香的“株洲模式”。

    如何推进?

    依托湖南九郎山职教科创城,树立职教高地品牌。针对产业工人反映强烈的“想学技能找不到路径,想提升学历踏不进校门”困惑,近可向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看齐,努力打造九郎山职教科创城的“工匠摇篮”,远可参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上海工匠”培选树模式,实现产教融合纵深发展,技能培训课程与大学学历教育学分转换,助力株洲工匠技能水平与学历提升双丰收。

    健全技术工人评价选拔制度,不拘一格发掘株洲工匠。去年上半年,人社部制定出台《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将原有的“五级”技能等级延伸为“八级”。“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被定义为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形成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健全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途径。株洲可顺势而为,引导企业建立考核与使用、待遇挂钩机制,突破年龄、学历、资历等限制,发现更多优秀产业工匠,成就其技能成才和技能报国的理想。

    以赛促培,多形式多行业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株洲可立足优势产业链,聚焦“3+3+2”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劳动竞赛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提升我市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除了人社、工会等职能部门组织的竞赛外,更应鼓励引导更多行业、企业组织技能竞赛,为株洲工匠提供成长的舞台。

    搭建工匠引领创新平台,发挥工匠人才传承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行业引领作用,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完善工匠师带徒机制,引导帮助工匠积极参与职工技术创新,推进岗位创新成果转化,在个人技能创造和作用发挥中起到领衔作用。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