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小米厂三年产能翻倍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金饭碗数字化米业内,员工两人一组包装大米配合十分默契。 记者/成姣兰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成姣兰

    S101设备0.492米,S102设备1.095米……打开金饭碗米业的数据后台,26台设备数字在不断跳动变化。S系列设备记录的,是当天成品库的实时存量。

    为何是距离单位?

    “它显示的是测距仪测到的大米到库口的距离,通过计算容积推算库存。”金饭碗米业负责人胡达指着30吨一个的成品库介绍,这样的成品库公司有几十个,不可能每个做一个地磅称重,以往只能靠估算。

    估算不准造成交货时达不到客户需求数,最后往往要反复解释或通过让利来补救。

    改变,在这三年间慢慢发生。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加快数字化发展”成为国家明确的战略方向,“数字中国”建设进入全面加速期。

    “跟着国家战略步伐走,肯定不会有错。”胡达说,恰逢疫情影响,他决定专心琢磨数字化。这时,发展20余年的金饭碗米业,年产值还仅4000多万元。管理依靠感觉,数据依靠纸质台账。

    数字化是什么?胡达最初也不清楚。先将数据提取出来看看!于是,一场数据化设备改造轰轰烈烈上马。从原料入库开始,到大碎米、垩白米、黄粒米、浅黄米等筛选生产线,再到白米生产线,数据采集点不断增加。

    每增加一个点位,都是一场恶战。在大碎米采集点,记者寻找了一圈都未找到数字化记录仪器。“藏在设备里面了,外面着实没地方装了。”胡达介绍,光这个点,工作人员就琢磨了几个月,方案推翻一次又一次。

    “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机器,所以我们都是自己做数字化改造。”胡达感慨道,实践最能出真知,依靠本厂员工和设备厂商,长达3年的数字化改造中,金饭碗米业已收获了实用新型专利5个。

    目前,数字化改造已接近尾声,用测距仪解决了成品库称重问题后,成品库的数字化启动升级版。陆续增加了温度和湿度数据检测功能。这段时间,公司正在研究成品库数据采集点的氮气采集功能,以应对接下来的氮气保鲜技术的升级,以精确的数字,为产品质量护航。

    一个个数据提取出来后,让胡达豁然开朗。“以前很多数据总感觉很不真实,没有确定的结论,很难做决策。”胡达说,数字化改造后,原料从进到出到中间各路分流一目了然,成本计算精确到每一包米。他召集员工开会提出按包计算工资后,员工主动提出一组可以从4人减少到2人。

    “发现两人一组协调性更好,没有谁做多做少的矛盾,效率更高。”胡达介绍,数字化后,管理员工变得简单。谁的数据不稳定,多长时间恢复,后台一清二楚。“他们上厕所的时间都减少了很多。”胡达笑着说。

    插上数字化翅膀的金饭碗米业,效能就像一台台机器上不断翻滚的数字,走上发展快车道。单班员工减少了一半,产能竟从原来的1万包增加到了3万包。员工收入也跟着数据不断增高,普遍涨薪一倍以上,最高涨薪高达2.5倍。

    随着产能的稳定和精确,公司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员工不减反增。2022年,公司年产值增加40%,达到8000万元。与2020年的比,产值翻了一番。

    完成数字化设备改造后,公司也顺势实现了管理数字化和质量管控数字化。

    最近,胡达开始张罗数字化营销之路。他计划,以产品研发、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美工和客服等供应链的集成服务赋能电商,帮助电商绕过低效的批发市场,实现从工厂到客户的直接对接。目前,已有几家快递企业与他接洽,表达了合作意愿。

    数字化赋能下,金饭碗米业正向数字化城市共享米厂全面转型。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