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朱洁 陈志梧 陈娜

    1月13日晚上9时许,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人来人往。

    不久前刚经历开颅手术的葛大爷,在女儿陪同下来到这里。因为在家血氧测量偏低、睡眠障碍、心慌乏力,“阳过”的老人又一次来到医院。

    分诊台的急诊科护士长唐慧宇对老人进行了血压、血氧等测量。“血氧95,血压也正常,你们莫急。”她嘱咐葛大爷女儿……

    对唐慧宇来说,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自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颁布以来,市人民医院病人在1个月时间里骤增。1月7日,原本编制只有700张床位的市人民医院,收治入院患者930人,随后,这个数据逐步回落……

    1.

    开闸战斗

    急诊,是病患收治的前方窗口。

    奥密克戎传播力极强,“新十条”颁布后,病患如开闸一般涌向急诊,有20多年护理经验的唐慧宇从未打过这样的仗。

    病患80%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但数量多,而且很多存在指尖血氧低、呼吸困难、基础疾病严重等问题。“抢救病人、协调床位、留观输液、安置患者……不是每一天,而是每一刻,我们都在打仗。”唐慧宇说。

    平时,急诊分诊台只需1名护士,此时,3名护士参与忙不过来;平时,急诊外科、内科各一间病室,此时,内科新增两间病室;平时,120由主班护士值守,配班护士可支援急诊,此时,120医护人员几乎全天出诊,此前常成为“外援”的120配班护士,也“消失”了……

    患者如洪水开闸,急诊医护人员的数量却没有变化。这场仗,怎么打?

    去年12月初,市人民医院从手术室、导管室统筹调配医护人员到急诊科,同时召回在外进修的以及部分退休的医护人员。自此,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增至近50人。

    而针对很大一部分急诊患者急需吸氧的情况,医院决定关闭高压氧设备,以确保急诊、病房患者吸氧的压力充足。

    时间滴答,急诊接诊纪录不断刷新,但好在一路艰难闯关。可战役总是一波三折,去年12月18日前后,随着阳性患者地不断增多,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也相继被感染。

    医护人员也是血肉之躯,头痛、全身酸痛、高烧、咳嗽……病人有的症状,他们都有。但为了所在辖区、整个城市的平稳渡峰,他们只能选择带病坚守。

    去年12月28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罗润,出现头疼、发烧39.3℃等症状,但口服布洛芬后,他持续上班24小时。120医生沈平咳嗽多日,CT提示肺部已出现炎症,但她坚持出诊。只是,她只能佩戴普通外科口罩出诊,防护级别更高的N95口罩会让她“出气不赢”。

    高峰过境,唐慧宇将到本院ICU去接自己80岁的老父亲。

    去年12月26日,她身患尿毒症的父亲因新冠导致各项基础疾病加重入院。父亲住院的这半个月,也是她工作最难、战役最苦的半个月,她几乎没有时间去看他。“好在他熬过来了……”1月13日,得知父亲即将出院的消息后,唐慧宇笑了,也哭了。

    2.

    重症救治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尽管急诊安然渡过高峰,但因新冠重症滞后发生,以及治疗、恢复期较长等原因,市人民医院的新冠病人的重症和危重症救治仍在紧张进行中。

    3年前,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的医生陈彪参加过湖北抗疫,去年他又支援了西藏抗疫,对于新冠病毒,他并不陌生。

    和急诊病人数量猛增不同,目前他所在的科室病人数量和往年差不多。秋冬本是呼吸疾病高发的时期,往年,75张床,也有将近70个病人。只是,和往年相比,今年病人的病情严重得多。

    平常,该科室收治较多的病人是肺炎和慢阻肺,其中,肺炎以细菌性肺炎多见,主要以抗菌治疗为主,而慢阻肺主要是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扩支气管治疗。这些疾病,经过医护人员的治疗,能够顺利出院的病人在95%以上。

    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出现的重症和危重症,主要出现在高龄和有基础疾病的人之中,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血透病人感染新冠,容易出现重症,且死亡率较高。根据我国新冠治疗第10版指南,如果新冠早期轻中度,可以使用阿兹夫定和奈玛特韦或者利托那韦等药物,一旦重症,通常选择无创呼吸机和经鼻高流量辅助呼吸,以及进行生命监测,特别是指脉氧的监测。

    “如果血氧维持不住,就需要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尽量嘱咐病人配合俯卧位通气,然后药物会选择糖皮质激素、抗凝治疗、IL-6抑制剂以及适当的使用抗生素等。总之,救治要比平常复杂且困难许多。”陈彪介绍。

    新冠重症大约在患者阳后一周左右出现,因此,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开始收治新冠重症病人时,也是该科医护人员感染发病的高峰期。“去年12月18日左右,大家陆续阳了,并出现各种症状。我们基本是退烧了就上班,有时候甚至没有休息,很多人都是带病上岗。”陈彪说,有医生身体不适,工作压力又大,上班上着上着就哭了,但很快又咬牙坚持。

    这样的情况大概维持了两周。当闯过身体最疲劳的两周后,医护人员逐渐恢复身体战斗力,又全身心投入这场救治战役中。

    为满足新冠病人就诊需求,市人民医院几乎全员投入战役,很多外科和其他内科,腾出病房,或派出医生护士新开设呼吸内科。所以,除了要照顾75个重症患者外,该院呼吸及危重症科的主任郑琨、副主任汤惠高等专家,还要到其他科室会诊、协助治疗。

    1月13日开始,不断有好消息传来。经救治,市人民医院多名新冠危重症患者转危为安。经CT复查,70岁、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李大爷肺部炎症基本吸收,指脉氧也达到97,达到出院标准。

    “这是好的开始,我们科的医护人员都很振奋。”陈彪说。目前,医院就医量和门诊量较前有所下降,但他预计,呼吸和危重症科比较繁忙的情况会持续到3月份。“我们都知道,这个春节的任务还是比较重的。目前,全科还有60个左右的重症患者,另外春节期间可能还会有一波感染小高峰,所以,即便年关将近,大家都没有想过过年的事,都憋着一口气,要打赢这场仗。”他表示。

    3.

    守护绿道

    这场奥密克戎救治之战,除了应急、救重,还要确保其他危急病患的生命安全。

    根据疾病救治需求,去年12月中下旬以来,该院神经内科开始接受新冠病人。神经内科的医护人员们也遇到了他们不曾遇到过的问题。

    新冠患者猛增给神内科的卒中绿道很大压力,“我们既要结合实际,在医院地统筹调度下,接受新冠病人,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担起守护卒中绿道的责任,特别是秋冬季,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曹丽介绍,无论何时科室都留了两张空床——一张溶栓床、一张卒中专用床。

    1月1日中午,荷塘区70岁的陈奶奶突发脑卒中,出现左侧肢体乏力等症状。1个多小时候后,她由家人送往市人民医院。“我知道医院人多,本以为会很难入院、很难得到及时治疗的,没想到一切那么顺利。”1月12日,陈奶奶儿子回忆。

    1月5日,陈奶奶平安出院,没留下任何脑卒中后遗症。

    随着新冠病毒疫情发展,神经内科收治了大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头晕、头痛、癫痫、脑梗、颅内感染的患者。这类病人病情进展较快,危重症多,救治起来也教非常复杂,病人们都很紧张。”曹丽表示,虽然当时该科医护人员也陆续感染,身心压力都很大,但他们会更关注科室病人的心理,希望通过救治、心理疏导,给病人信心和力量。

    “很多患者高度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烦躁,我们不但要治病,还要安抚他们的情绪。”曹丽说。到1月初,神经内科床位增至88张,很多病人在此接受到给他们温暖和力量的救治。

    4.

    科学调度

    历经1个多月地艰难闯关后,位于荷塘区,守护着城市最繁华大动脉的市人民医院度过疫情第一波高峰,守护了一方人民的健康和安全。

    这是患者战胜病毒的胜利,也是医院医护人员艰苦坚守的胜利,更是该院从上到下科学预判、统筹调度、凝心聚力的胜利。

    该院医务部主任王建坤介绍,从去年11月中旬开始,医院领导就提早预判到国家疫情政策的调整,在物资、人员等方面做了一些准备。“比如采购感冒药、N95口罩,呼吁医护人员关注新冠患者情绪波动等。”

    去年12月初以来,面对门急诊病人的骤增、新冠感染急危重症增多的形势,为最大限度保证对新冠患者的“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市人民医院迅速调整全盘工作,不断调配和重组,通过现有医疗资源合并病区、增加床位、扩容重症监护病房,其他科室一同配合对重症患者进行疏解、接收、救治渡过疫情“洪峰”。到1月12日,该院相继成立了呼吸二科、三科……七科。“如果病人继续增多,我们已经计划了两个外科病区合并为呼吸八科,只是现在看来,暂时不需要了。”王建坤说。

    这场硬仗考验了市人民医院科学调度的能力。

    “虽然有前期的科学预判,但困难的产生往往出人不意。疫情政策变化以来,院领导,急诊、呼吸及危重症、药剂、设备、后勤等相关部门,常会随时召开相关会议,解决我们遇到的一个个具体而微的问题。比如床位从哪里来?比如关掉高压氧管道,全力确保急诊病房氧气压力,比如科室的整合等等。”王建坤介绍。

    科学调度之下,该院门急诊、发热门诊患者提前进行预分诊,不查核酸抗原“应接尽接”;除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外,根据患者基础疾病直接收治到相应专科“应治尽治”;全院一盘棋,各个科室全面放开,畅通就医渠道实现落实“应收尽收”。如此一来,该院内科外科打通,病房打通,人员物资打通,全力做到“保救治、防重症”。

    高峰已过,但疫情并没有完全结束。

    对此,该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丁建华表示,新冠病毒防控工作进入了“由防向治”转变的新阶段,医院重心也逐步从防控疫情转向医疗救治,医院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老年科等多个病区已重新调整布局,根据就诊患者病情分类应收尽收。这一个月,各科室在医护感染严重减员的情况下,没有推诿、叫难,只有坚守、担当。

    “会有艰难的时候,但我们都熬过来了,疫情,总会过去。”他感谢全院医护人员,用行动诠释“守护者”的使命与担当,在病痛和疲惫中安慰焦虑的患者,守护人民的生命。他表示,新年期间,医院将一如既往守护人民的平安、健康,也坚信通过全院的努力,最终和患者一起走过最寒冷的冬天。

    “洪峰”过境,株洲平稳。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接下来我们静待花开……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