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作业理性“打卡”才有积极意义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孙晓静

    不知何时,“打卡”成了流行的一种学习方式。有人说“打卡”有积极意义,能督促孩子学会坚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也有人说各类“打卡”作业,已经逐渐成为一些家庭的隐性负担,尤其是在幼儿园、小学阶段。

    读书要拍照,洗手要拍照,运动要拍照,亲子陪伴也要拍照。一些低年级的小学老师会要求每天把英语发音的视频、朗读课文的视频、体育运动的视频发到QQ群或者微信群里。

    于是,群里非常热闹,表面上看,家长和孩子积极参与,负责任的老师还会及时予以点评。为了孩子,家长们只能积极参与,唯恐落后。但却极大占用孩子和家长精力。于是,喧闹“打卡”背后,可能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转移和家长的疲于应付。

    虽然说完全禁止也不合适,但“打卡”确实不是“百无禁忌”。今年寒假,青龙湾小学的“三不”式寒假作业就得到家长们的一致赞同。笔者认为,寒假与春节假期合在一起,本来应该更侧重孩子与家人亲情的交流、传统文化的浸润、民俗文化的熏染、家族文化的传承等,这样的作业才有积极意义。反之,程式化、任务化的“打卡”会破坏本来和谐、温情的气氛,让家长和孩子都疲于应付,最后让“打卡”流于形式。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