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寒冬里,古人也想要个保温杯!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腊月寒冬里,捧一杯热茶是不二的选择,若论方便携带自然是保温杯了。

    考古学家在古罗马庞贝城废墟中,曾经发现了一个双层容器,这个容器可能就是保温瓶的前身。山西省侯马市也发现一个具有保温功能的陶杯,经文物专家鉴定,该陶杯应为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的器物。这个罐形陶杯为细泥黑灰色陶质,呈半枣核形状,外套一个平折肩陶罐,陶杯与陶罐之间中空,明显具有保温的效能。

    至于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保温瓶的发明者叫詹姆士·杜瓦爵士。在1892年,杜瓦被邀请到英国科学研究所将“液化气”的课程。在去之前他让一个叫柏格的玻璃匠给他制作了一个双层玻璃容器,并用水银涂满两层胆壁,使热量的传递大大减少。然后他又抽掉了两层之间的空气,于是真空瓶出现了。这只真空瓶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保温瓶,此保温瓶被称为“杜瓦瓶”。

    这种瓶直到1912年才由德国人引进中国,初抵中国时价格昂贵。直到1926年,上海建立首家中国人自己的热水瓶厂,玻璃材质的热水瓶才得以普及。

    1912年之前的中国人有什么样的“保温瓶”呢?战国时期就有了的双层陶杯后来又有怎么样的发展?保温容器首先出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王侯宫廷就有一种能保温的器皿——鉴缶。它是由内外两个罐子构成的套件,外部为鉴,内部为缶。把食物放在缶里面,在鉴与缶的空隙中,夏天加冰、冬天加炭火,用盖子合严就可以保温了。

    最接近现代保温瓶的设计出现在北宋,又称“暖水釜”。《夷坚志》说宋徽宗想以黄金衬托紫流离(玻璃)胆瓶,后来工匠就用水银来包裹金箔使之附着在瓶子的内部。这大概是有记录以来第一个暖水瓶了,胆瓶其实不大,称为宋代保温杯也无不可。不过这是豪华版的保温瓶,普通人用不起。

    《夷坚志》还有一条记录说张虞卿,居西京伊阳县小水镇。得黑色古瓶于土中,就用来插花,偶然发现瓶子有保温功能。后来打碎了,发现与平常陶器无异,但夹底厚几二寸。

    就是说平民版的保温瓶在南宋之前其实就已经出现,只是后来这样发明失传了而已,这个瓶子可以看成是战国保温陶瓶的改良版。不过既然是失传,就证明用的人不多,属于高端人群的标配。

    夹层式保温杯不能流行起来,除了制作工艺费时,没法大规模生产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发明了更简便的工具,就是藤编或者木质的茶桶,古人出行时会把茶壶放在藤编或者木质的茶桶里,然后在茶壶和茶桶之间的空隙处再塞上棉花碎布等物品保温。我国棉花栽培历史悠久,约始于公元前 800 年。

    在这期间发现并利用棉花的隔热功能也是可能的。藤、木和棉花原料来源更多,相对于夹层式保温杯更容易制作,确实是居家旅行必备良器,虽携带起来没有那么便利,但那时的有钱人有仆人代劳。

    所以这一形式的保温杯就传承了下来,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逐渐消失的竹壳热水瓶,正是古人藤编茶桶的延续。

    实际上茶桶和现代保温杯其实和平共存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只是最终被更便捷高效的保温杯统一了天下而已。

    (原载:历史研习社)

    欧怀琳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