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回家的路留住回家的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刘小花 刘正午

    1月9日,记者来到攸县黄丰桥镇泉塘村,见到驻村帮扶的老朋友张三云。聊起乡村振兴话题,部队转业的他深有感触说:“乡村要振兴,得把人留下。修好回家的路,才能留住回家的人。”

    张三云领着记者走向新修的村主干道,沥青路面宽阔平整,黄白线条清晰打眼,路灯下挂着喜庆的中国结。没走多远,记者便惊讶于一栋栋崭新的“豪宅”,以及家家户户门口停着的私家车。尤其是“村CBD”福客多综合批发部前坪,20多台私家车不乏奔驰、宝马等品牌,大多挂着“闽”“粤”牌照。

    “回家过年,谁都想光光鲜鲜的有面子。”驻村一年半,张三云和村民熟络得很,即使没见过面也通过电话。看着村民天南海北谈见闻,说久别而归的欢喜,他轻易就融入这份热闹。

    背井离乡、四处奔波,是很多农村家庭真实的生活写照,在泉塘村更是常见。驻村工作队曾做过调查,村里户籍人口358户1280人,留守的不足400人。

    为啥没人愿意留?张三云总结出三个原因。一是没有富矿。黄丰桥曾被叫做攸县“小香港”,煤炭资源多,而同处罗霄山下的泉塘村不产煤。二是土地不肥。四面高山耸立,村民集中居住在狭长的谷地里,不管种啥,投入产出比都不划算。三是没条好路。2008年,村民集资修通了水泥路,没过几年,路面就被过往车辆压成“粉碎性骨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启、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时代发展的强劲脉搏在泉塘村涌动。2021年5月,一支由5家市直单位组成的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进村,来自市水利局的一级主任科员张三云担任队长。

    村民集体表决:头等大事是修好村里的主干道。

    上级项目争取一部分,后盾单位支持一部分,村民自筹一部分,工作队进村不久,8公里长的村主干道白改黑、刚改柔顺利启动,总投资达到1100万元。去年10月17日,主干道全线竣工通车,路两侧,140盏路灯安装完成。

    “水稳层、防水层和路面,三层都铺上了沥青,人走在路上软软的,车经过稳稳的。”张三云掰了掰山坡一侧的护栏,纹丝不动。

    修路能抚人心。一度“南漂”的丁石善回来了,他在广州进车间、跑装卸,从年头忙到年尾依旧存不了多少钱,这两年回到村里,在镇上租个临街门面经营门窗,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十里八乡都是熟客。路修好以后,年过40的丁石善带上妻子和孩子,驾车行驶在扎进罗霄山深处的村道,体验一回“乡村浪漫”。在县城办企业的陈武回来了,去年4月注册成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前期承包50亩荒山种植藤茶。“去年遭遇极端干旱,一部分藤茶苗死了,等到春天再补苗吧。”趁着晴好天气组织农户除草清沟的陈武说。

    修路带来好运。泉塘村有两张名片,欧公山野生映山红和泉塘幽谷原生态溯溪。随着进村主动脉的打通,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攸县一家文旅公司看准时机,与村里开展合作,相继启动了景区标志、溯溪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两处景点已被省相关部门纳入“神奇湘东”精品旅游线路。泉塘农家乐也要扩容了,老板易曼南正在改造挨着马路的老宅子,规整成娱乐和就餐一体的包厢。“万亩野生杜鹃花一开,还怕没有游客来?”他与女婿商量着。

    修好回家的路,愿意留下的村民多了。在村里的门前三小广场,一群老人、妇女正跟着音乐跳着广场舞,小孩在旁边嬉笑打闹。“生活好了,精神生活也要同步。”村党总支书记肖思说,乡村振兴首先要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路修好了才能带来人气,最终形成土地、资金和产业的良性发展,进而留住更多愿意回家的人。

    不知不觉,一行人走到泉塘村高处,村里红瓦白墙的楼房簇拥在村道两侧,楼顶折射的阳光绚烂夺目。张三云由衷感慨道:“车越换越好,路越走越宽,人越来越多,这就是乡村振兴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

  • 上一篇
  • 下一篇